名家的经典书籍都有一个共性,从抓住书的那一刻起,从映入眼帘的第一个字开始,作者总有一种神奇的魔力把你使劲的拽进书中的内容,让你废寝忘食,流连忘返,乐不思蜀。
读《巴菲特致互动的信》就有这样一种感觉,拿起书本就想一口气看完,忘了吃饭,睡觉,工作。读到经典内容的时候总会让人深深陷入思考,思考作者语言魅力给你构筑的想象空间,思考自己曾经的经历和同样的故事。
巴菲特在回忆自己早年投资失败经历的时候是这样真切而刻骨铭心,从文字中总能咀嚼到作者内心的诚恳和大度,面对失败的冷静和理性,解决问题的决绝和果敢。
伯克希尔是世界闻名的投资公司,在巴菲特和查理芒格的带领下,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资公司。然而,在十九世纪的时候,这个刚买进的伯格希尔却是一家美国西部出名的纺织厂。按照巴菲特遗传他老师格雷厄姆的投资原则,就是捡烟屁股的方法,他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希望焕发新的生机的公司,尽管买到手的时候,公司一直出于入不敷出的状况,而令巴菲特更看重的是,这个公司有一批自己愿意嫁女儿给他的能干而诚实的管理团队。连这些工厂的工人都格外团结,上下全部扭成了一股绳。按照巴菲特的看法,尽管公司暂时没有摆脱困境,但是不怕,因为有这样优秀的领导,有上下团结一心的员工,所谓人定胜天,最重要的是这个公司居然买的是这样便宜,以巴菲特自己的管理才能和资本运作能力,没有理由不相信这样的公司不可以起死回生。
是的,正如他经常挂在嘴边的,格雷厄姆是他一生的良师益友,他早期的投资理念都是取自于投资大师格雷厄姆,这些用完的选择在他早年的投资经历中也确实让她赚的盘满钵满,他就更有理由相信这样的投资方法。
然而这一次确实例外。纺织行业是一个夕阳产业,当时我和美国和全世界的纺织厂都在争先恐后的淘汰落后设备,更新更能提高生产率的机器设备。当然,伯格希尔也不例外,自从收购了伯格希尔以后,巴菲特投入了大量资本用于更新设备和管理提高上,可是从1960年开始,一直到1980年,在几乎二十年的追加投资过程中,各个纺织工厂都陷入了一场浩大的军备竞赛之中,大家都在淘汰产能,提高效率,以至于每一家的投资都快速被别人淘汰掉,成为沉默成本。
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巴菲特和查理芒格终于把伯格希尔公司的纺织厂全盘卖出,宣布破产,这也是在当时亏损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的唯一选择。即便卖出,巴菲特也是悔恨交加,在巴菲特此前的投资中,从来没有碰到过这样巨大的溃败。在巨大的失败面前,巴菲特开始反思自己的投资决策,反思格雷厄姆这一整套的投资纪念是否存在什么问题。在痛定思痛以后,他认为自己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在任何情况下,自己已经习惯性的运用格雷厄姆的投资原则。而现实的情况是,整个世界在不断改变和演进。适应过去的未必全部可以适应未来,在现实面前,不论多么坚强,正确,曾经被证明为有效的投资理念都是脆弱的,都应该根据真实情况来做取舍和新的修正。
这种对既有成功舒适区的跨越是艰难的,尤其是运用过往的成功经验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以后。所以,巴菲特说,在牛顿第一定律面前,每一个人都是渺小的,尤其是人们在做决策的时候,是很难跳出这种思维惯性,这种旧有的思维框架,真正的面对真实情况重新梳理自己的决策依据。
牛顿第一定律认为:物体在没有追加外力的情况下总会保持匀速运动或者静止状态。而人类的思维模式也是如此,在没有经历巨大的外部压力或者其它外力的情况下,人们就会习惯性的使用就有的思考模式和方法来应对所有的情况。因而,这注定会碰到巨大的失败和不幸,就像收购伯格希尔纺织工厂这样惨痛的经历。
巴菲特在致股东的信中是这样描述牛顿第一定律的:
我最为惊讶的发现是:在企业内部,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足以压倒一切,我们可以称其为”惯性驱使”或者”机构强迫症”。在大学的商学院里,我从未听说过这种强迫症的存在,而且在我进入商界时,也没有直观的感受到它。我本以为哪些正派的,聪明的,经验丰富的公司管理层自然会做出理性的商业决策。但是,经历多年以后,我发现现实并非如此。相反,当惯性驱使的强迫症发作之时,理性经常会枯萎。
似乎受到牛顿第一定律的控制,机构和个人会抗拒当前方向的任何改变。就像工作的延伸会渐渐填满所有的时间一样,公司不断延伸的项目或收购行为会耗尽所有的现金。令公司误入歧途,推上了这样方向的,是惯性的力量,而不是腐败或者愚蠢。
在这一段文字的背后,我想到的不是投资和企业,自然的想起来了个人大溃败的原因。每个个人在自己人生成长过程中,何尝不是时时受到惯性力量的趋势,让自己像一个流水线上的机器一样整日整夜做着重复的动作。正如行为会塑造思想一样,惯性的思维模式,思考方式,机械式的目标反过来反向塑造着行为模式,哦,这已经绕到了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力,事实正式如此。每一个个体在自己狭小的生活空间中只能以线性的角度看到渺小卑微的过往和未来,在过往和未来之间之间只有一个片刻的思考存在。在这转瞬即逝的思考间隙中,我们的行为很快的就被离心力的作用摔到了原有的轨道上,继续原有的惯性运动。
这样看来,惯性是对我们最好的保护也是最大的伤害。永远不需要问自己来自何方,去向哪里,只要跟着原有的惯性,自然可以搭上顺风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