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惠芬
语文课到底怎么教,为什么教?教什么?在宋运来导师的指导下,杨凤美老师进行《猎人海力布》一课的二次磨课。
一、解读文本,深挖教材。这篇课文是一则在内蒙古自治区流传的民间故事。故事描写了善良、诚实的海力布,为了拯救乡亲们的生命,不惜自己变成一块石头。人们因此世世代代纪念他。这则故事虽然篇幅较长,但语言通俗易懂,围绕海力布“舍己救乡亲”的中心事件,层层铺垫,寓理寓情于故事中,给人强烈的感染和教育。
二、品读感悟,质疑引领。杨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 “本真语文”的基本特征是学“语”习“文”,我们要牢牢抓住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个核心。杨老师出示:默读课文主要写了海力布的哪几件事?概述课文要注意:(1)抓住主要人物、事件、关键信息,去掉次要内容。(2)用自己的语言把具体描写改得更简洁。长句缩成短句,几句话合并成一句话。(3)故事要完整,情节要连贯,语言要通顺。
三、本单元的训练目标是学习复述课文。复述能力是小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五年级又是复述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建议杨老师在让学生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大胆质疑,激起学生的兴趣。如:
(1)如果你是海力布救下的那条小白蛇,你得知海力布的故事,你怎样把海力布的故事讲给自己的亲人听?
(2)如果你是一位蒙古族老人,你怎样把英雄的故事讲给子孙后代听?
(3)如果你是一位导游,带领游客来到这个著名的景点,你怎样把海力布的故事讲给游客听?给学生展示的平台,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你读了这个故事之后会怎样评价猎人海力布呢?这样通过问题的引领,让学生拓展思维,展开想象,把这个故事创造出不同版本的答案(创造复述后的答案)。对海力布的评价实际上是训练学生评价一个人或一件事的能力,这是善恶是非的分辨能力,是学生在社会上生活必备的能力之一。
图片发自简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