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红酤公子
不得不说,尽管当今是现代社会,仍有很多思想是继承了古人的智慧,不过只是大家都没有觉得罢了。如果你仔细读过《资治通鉴》,你会发现咋们现代人玩的这一套,不过都是古人玩烂、玩剩下的东西;但凡在现代人看起来很阴险毒辣的手段,在通鉴中都可以找到对应的典故。
有的文章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实则文字下面是风云诡谲;有的故事以平常人的思维分析觉得很难以理解,然则以权谋的角度去看一切都变得非常合理,或许这就是《资治通鉴》的魅力,也是无数的历史爱好者所想要追求的乐趣。
读通鉴要记住一个法则:一切看似不合理且荒诞的现象,背后都存在这一套超强的算计思维!
【材料】《资治通鉴》周纪二 周显王 八年(庚申,公元前 361 年)
公孙鞅者,卫之庶孙也,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痤知其贤,未及进。
会病,魏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讳,将柰社稷何?”
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王嘿然。
公叔曰:“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
公叔召鞅谢曰:“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
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卒不去。
【译文】
公孙鞅,是卫国宗族旁支后裔,喜好法家刑名之学。他在魏国国相公叔痤手下做事,公叔痤深知他的才干,但还未来得及推荐,就重病不起。
魏惠王前来看望公叔痤,问道:“您如果不幸去世,国家大事如何来处置?”
公叔痤说:“我手下任中庶子之职的公孙鞅,年纪虽轻,却有奇才,希望国君把国家交给他来治理!”魏惠王听罢默然不语。
公叔痤又说:“如果国君您不采纳我的建议而重用公孙鞅,那就要杀掉他,不要让他到别的国家去。”魏惠王许诺后告辞而去。
公叔痤又急忙召见公孙鞅道歉说:“我必须先忠于君上,然后才能照顾属下;所以先建议惠王杀你,现在又告诉你。你赶快逃走吧!”
公孙鞅摇头说:“国君不能听从你的意见来任用我,又怎么能听从你的意见来杀我呢?”到底没有出逃。
【解析】
一、公叔痤为什么没有早些启用商鞅?
这段材料写的是商鞅在魏国国相公叔痤门下做中庶子,公叔痤历来知道商鞅是难遇的奇才,可惜直到临死前才向魏惠王推荐人才。既然商鞅是奇才,如果按照平常人的思维且从国家利益方面考虑,都会认为公叔痤的考虑欠妥,觉得公叔痤应该趁自己还活着的时候就将商鞅安排进核心位置,以便之后更好地走向治国理政的道路。
可是为什么公叔痤要临死的时候才向魏惠王推荐呢?其实仔细琢磨,不难发现,公叔痤竟然是对的!
在权力与地位面前,不可以用平常人的思维去思考,否则就会觉得什么都不合理。公叔痤为什么是对的呢?既然商鞅是奇才,一旦受到魏惠王重用,那么必然会对公叔痤的权力和地位产生不利的影响。
可能很多人对公叔痤不怎么了解,从《资治通鉴》的记载来看,他其实是一个心胸狭隘而且对权力很痴迷的人。即使商鞅再优秀,在利益面前必然不会产生退位让贤的想法。当初,吴起在魏国做官时公叔痤便对他很忌惮,因此使用权谋之术逼走吴起,自己独揽魏国朝政大权。
【材料】《资治通鉴》周纪一 周威烈王 十五年(甲午,公元前387年)
久之,魏相公叔尚魏公主而害吴起。
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起为人刚劲自喜,子先言于君曰:'吴起,贤人也,而君之国小,臣恐起之无留心也,君盍试延以女?起无留心,则必辞矣。'子因与起归而使公主辱子,起见公主之贱子也,必辞,则子之计中矣。“
公叔从之,吴起果辞公主。魏武侯疑之而未信,起惧诛,遂奔楚。
【译文】
过了很久,魏国国相公叔娶了公主为妻而以吴起为忌。
他的仆人献计说:“吴起容易去掉,吴起为人刚劲而沾沾自喜。您可以先对国君说:‘吴起是个杰出人才,但君主您的国家小,我担心他没有长留的心思。国君您何不试着要把女儿嫁给他,如果吴起没有久留之心,一定会辞谢的。’主人您再与吴起一起回去,让公主羞辱您,吴起看到公主如此轻视您,一定会辞谢国君的婚事,这样您的计谋就实现了。”
公叔照此去做,吴起果然辞谢了与公主的婚事。魏武侯疑忌他,不敢信任,吴起害怕被诛杀,于是投奔了楚国。
解析:商鞅是奇才,善于治国;吴起也是奇才,善于用兵。他们任何一人都足以撼动公叔痤,所以即使国家利益面前,公叔痤终究还是会充分考虑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吴起被逼走了,商鞅照样也不会受到重用!
二、公叔痤为什么要建议魏王杀掉商鞅?
很明显公叔痤并不是真的想要杀掉商鞅,其实这里侧面写出了魏惠王不怎么会识别人才,而公叔痤建议他杀掉商鞅只不过是为了强调商鞅的重要性,以退为进,希望能够引起魏惠王的重视。结果魏惠王听完就默然不语,以为这个老头子是不是病糊涂了,一会儿让我用商鞅,一会儿让我杀掉他,估计是脑袋烧糊涂了。
不难发现,魏惠王这个人治理国家真的不咋地,其实他的错误不在于没有杀商鞅,而在于没有用商,更没有明白公叔痤的良苦用心。直到后来河西战败之后他也没有搞明白,自己应该后悔的是当初没有启用商鞅,而不是后悔没有杀掉他!
【原文】
魏惠王恐,使使献河西之地于秦以和。因去安邑,徙都大梁。乃叹曰:”吾 恨不用公叔之言!”
【译文】
魏惠王闻知败讯,十分惊恐,派人向秦国献出河西一带的地方以求和。此后他离开安邑,迁都到大 梁。这时才叹息说:“我真后悔当年不听公叔痤的话杀掉公孙鞅!”
另外,其实魏惠王的王位来的不是那么正规,意思就是并非是从魏武侯立的太子的名分得来的,而是通过政治斗争夺取的,也就是自立的。但魏惠王似乎自带了主角光环,在战国时代中躺赢!
【材料】《资治通鉴》周威烈王 七年(公元前370年)
魏武侯薨,不立太子,子罃与公中缓争立,国内乱。魏大夫王错出奔韩。
公孙颀谓韩懿侯曰:“魏乱,可取也。”懿侯乃与赵成侯合兵伐魏,战于浊泽,大破之,遂围魏。
成侯曰:“杀罃,立公中缓,割地而退,我二国之利也。”
懿侯曰:“不可。杀魏君,暴也;割地而退,贪也。不如两分之。魏分为两,不强于宋、卫,则我终无魏患矣。”
赵人不听。懿侯不悦,以其兵夜去。赵成侯亦去。
罃遂杀公中缓而立,是为惠王。
【译文】
魏武侯死了,很突然没有预兆,应该是暴毙。生前一直犹豫不决,没有立太子就撒手人寰,长子魏婴和公子魏缓争夺王位,魏国大乱。
魏臣王错逃到韩国避难,王孙韩欣对韩懿侯说:魏国乱了,平时我们被魏国欺负惨了,是时候捞点好处了。于是懿侯联合赵成侯联手攻打魏国,在烛泽打败魏军主力,把魏婴包围在都城安邑,灭魏就差最后一战了。
战前会议上,赵成侯说:明天攻下安邑,杀了魏婴,立魏缓为王,咱们再一人从魏国割块地盘,对大家都有好处。
韩懿侯说:杀魏国君主太残暴了,趁火打劫割地吃相太难看,破坏咱们的形象。不如把魏国一分为二,魏婴和魏缓划地而治,这样一来,魏国的实力还不如卫国、宋国这样的小国,咱们以后就再也不用受魏国欺负了。
赵成侯不同意,执意要按自己的方略办。韩懿侯不高兴了,便在夜里偷偷撤兵,天亮赵成侯一看韩国人跑了,于是自己也打道回府了,陷入绝望的魏婴一夜未眠,第二天站在安邑城头一看,大喜过望,韩赵联军跑的不见踪影。
于是杀了魏缓,自立为王,史称魏惠王。
解读:魏惠王之所以能够赢得政权,不是靠的自己的实力,而是韩、赵两国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这种躺赢,可以说是一种运气,并非是实力。
三、商鞅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不逃走?
商鞅是正常且超常的人,思维逻辑非常严谨,即明白公叔痤的良苦用心,又了解魏惠王是什么样的人。如果魏惠王知道自己有才能,那就会重视他;如果魏惠王不了解自己,那也不会杀他,因此根本就没有逃跑的必要。
不过,公叔痤死了之后商鞅留在魏国也没有什么用了,这个时候正好看到了秦孝公的求贤令,于是西行到了秦国。
想要真正了解商鞅,那要看他都做了一些什么事情!
字越少,事儿越大!
【材料】《资治通鉴》周显王 十年 (公元前358年)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译文】
新法在民间施行了一年,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数以千计。正当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
卫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的人带头犯法。”将依新法处罚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罚,便以劓刑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赢虔,以黥刑处罚了传授他知识的老师公孙贾。
第二天,秦国人就都遵照新法执行了。
解读:首先说商鞅干了啥。第一,割了太子的德育老师赢虔,也就是秦孝公的大哥的鼻子。第二,给太子的语文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
这种做法的后果是即得罪了太子,又得罪了贵族和士族。不过是太子犯法罢了,一般处罚或者流放便能够给大家一个交代了。商鞅这个人为什么这么死脑筋,揪住一点儿小事儿不放?
太子是未来国家的继承人,公子赢虔是贵族代表,而且在军中很有声望;公孙贾是士族代表。商鞅不仅杀人,还诛心他们的心!直接将赢虔、公孙贾等人驱除朝廷,没脸直接参与政治。
商鞅如此刻薄,把这帮人全部都得罪完了,商鞅以后的日子是不想混了吗?
首选假设商鞅的思维是超正常的!那么为什么他要这么搞?
答案就是:“三稳”!
1.稳固秦国
国家本法的本质是改变国家的利益分配模式,放在秦国就是将贵族的大部分利益分配给底层劳动人民。因此变法必然会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也必将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所以历来变法和改革十分艰难,主要就是这个原因。
想要稳固秦国,必先稳固秦国贵族!因此,必有让人看到胜利的希望,这个希望就是:商鞅蹦跶不了多久了!
商鞅几乎得罪了除了自己手下以及秦孝公之外的所有人,且背后仅有秦孝公一人为他撑腰,一旦秦孝公归天,商鞅必将无处逃生!就如同楚国的吴起一样,楚悼王一死,马上就会被清算!
2.稳固新法
稳固秦国是对上层阶级,稳固新法主要是对下层人民。通过法办太子、赢虔、公孙贾等人树立新法威严,建立国家信用,让大家口服心服。
3.稳固自己地位
首先商鞅初来秦国,权力的根基并不稳固。首先新法必将触动贵族集团反对,同时也会引起百姓质疑,因此在变法之前还曾通过徙木立信来建立国家以及自己的信用。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自上来自秦王授予,自下需要有人听从;对下如果太过于笼络人心,必将引起最高层的不舒适。因此如何祛除最高层领导的不舒适感,就在于将自己变成一个身边没有任何依托的人!
没有任何依托的人,即没有党羽,也没有派系,这样的人领导最信任,不会对最高权力产生威胁。因此商鞅才能够得到秦孝公的支持,秦孝公也放心授权给商鞅。即使是商鞅要割自己哥哥的鼻子,那也让他割,在大局观面前,不得不牺牲一下自己的哥哥的鼻子,等到太子即位,新法稳定,秦国国力大增,一起回来把商鞅搞掉就行了。以哥哥的鼻子换来秦国的富强,是值得的。
【总结】
有人说,商鞅既然那么聪明,为什么不考虑自己的后路呢?最后沦落到全家都被诛杀。
其实这个问题,是比较深刻的。历来做事都是有代价的,新政权的诞生往往伴随着很多人的牺牲;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也会牺牲一部分人才能换来;个人的进步同样也会付出一定的时间、金钱以及精力,万事万物都是等价交换。
商鞅变法只有牺牲自己,才能打破秦国原有的政治格局和利益平衡,除此之外,别无他法,这对于“三稳”局面也是最佳的选择。如果你理解了这一点,就明白了权谋思维。
关注至道权谋 丨 洞察权谋本质
感谢各位道友(志同道合之友)阅读本文。关注我,带你读懂权谋,读懂历史,读懂社会,读懂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