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诸知,围龙屋是客家居住文化的瑰宝,她不仅为远迀他乡的客家人提供了良好的居住场所,还体现了其共同抵抗外敌的建筑风格,更是传承客家人团结互助美德的载体。现今很多的围龙屋因其独特的结构被作为历史文化遗产而得到精心的修缮和保护,以便今后更好地研究。
墩上村围龙屋也叫"墩顶园”,她座落在广东梅州平远热柘热水墩上,从高远处来看,四面围拢的山犹如一个巨大的聚宝盆,而她就居于盆子中央的大山墩上,周围有两条小河环绕其中,细细品味,前人的眼光真是独到,这里确实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相传很久以前,有一户中原(现河南省)人家南下逃荒,经过此处时筐绳断裂,据离家时家父"筐绳断处可安家"的叮嘱,便选了此地作为开基初址,虽然当时是荒山野岭,经过祖辈们的努力也便开辟了此片天地。
墩顶园以其完美流畅的半圆弧外形而令人惊叹,在其中心环抱处是丘家的祖堂,名曰"河南堂",祖堂分上堂和下堂两部分,上堂前端摆放祖宗的坛位,每逢元宵十五,这里是全村添丁之户敬祖谢天的场所,所以此时香火特别旺盛。下堂比较宽大,记得在生产队时期,曾修成粮仓,存放着全村三百多村民的粮食,每至收割季节,这里便是积谷满仓。
祖堂的前面是一口水池,名曰"丹池”,丹池与祖堂合在一起象一口砍向外面的利斧,在两边的刀刃上立有四条近两米高的"风水神柱",可惜事易时迁,这些石柱已不知何时流失。在丹池上面以前修有积木简间桥,从下祖堂粮仓一直通向对面的晒禾坪,供队里晒谷时来往之用。丹池虽处山墩之顶,但一年四季水清盈盈,旧时还能看到池里有虾蟹小鱼闲游,蛙鳅虫蚌暗藏泥中,鹅鸭畅游水面,这些确实是一幅丰衣足食的拼图。
有池便有传说,相传古时丹池因地处于山顶所以也称作"天池",天池形状奇异常有四脚凶鱼出没,白天潜于水深之处,晚上则上岸危害人畜,村民虽头痛而无策可施,天边太师姜太公掐指一算,呵呵间甩出神竿,钓杀了所有凶鱼,村民才得以平安,此事不敢认真,不过小时候听村中最老的前辈德伯公讲,德伯公年轻时当过红军,负责传信,有一天看到虎山消息树倒下,他知道是"白军“带兵前来"围剿“,便一边跑一边喊,"来了,来了",并告诉村里人把所有武器主要是刀与剑全部藏在丹池的下水道里,结果国民党兵找不到证据而离开,这事听上去有些靠谱。
丹池前面是个很大的石灰场晒谷坪,它不但是我们收割季节晒农作物的最佳场所,每到夏夜,村民们都爱在这里乘凉,小孩天真顽皮,则在围龙屋里捉迷藏,在禾坪里做游戏,其乐无穷。围屋,祖堂,丹池,禾坪拼成一体,结构完美,相加面积约有一万多平方米。
墩顶园围屋共有三围,大大小小一共有60多个房间,砖瓦筑砌,单层排列,我们非常惊叹在当时没有现代设备的情况下是谁统一规划,把山峰整平,然后把砖瓦泥浆等建筑材料挑到山顶,其间所动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若非神仙相助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墩顶园坐北朝南,左龙山右虎山共掌四方,前庭宽阔见水顺财源,朱雀玄武应阴阳,说来是个非常适合居住的地方,不过只有一条小路通向外界交通很不方便,大部分村民都已移居,这个曾经热闹非凡的村落建筑如今却不断忍受岁月的摧残,风雨几十载,有些房屋已严重风化出现倒塌,真不知道她还能坚持多久?每当回到家看到此景我都会摇头叹惜。
既是文化瑰宝人间之杰作,就得精心护呵,这是村民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多希望有一天,政府能重视这颗美丽珍珠的现状,拨款修建,让她的光芒永不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