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组部徐文秀同志在《学习时报》发文指出,年轻干部会“聊家常”是践行正确政绩观的一大指标,也是群众工作能力的重要体现。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与群众沟通,既是一种工作能力,更是一种工作艺术。对于基层工作经验不足的年轻干部来说,学好与群众交流的“家常话”,真正把话说到群众心窝子去。
多说“真心话”,少说“虚假话”,让干群关系“既走实”“更走深”。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把群众当亲戚,把他们的诉求当家事。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会跟我们说掏心窝子的话。多说“真心话”,首先对群众要有真情,把群众当成亲人、自家亲戚,从本心真心出发,用心拉近与群众距离。要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对群众关心关切的焦点问题心中有数,对群众反映较大的疑难杂症心中有谋,想方设法解决问题,提高群众满意指数。要把握语言分寸,既不信口开河、夸大其词,也不胡乱表态、轻易许愿,更不能雷声大雨点小、说大话办小事,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多说“大白话”,少说“官僚话”,让交流方式“沾土气”“接地气”。在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时,从开始的格格不入到与群众融为一体的改变,靠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七年来始终把群众当亲人,与群众同吃同睡同劳作的真诚和坚持。讲好大白话,是基层干部的基本功。现实工作中,有的年轻干部因为来自外地,对本地的风土人情、方言土语不了解,甚至说话还需要村干部“翻译”,对此,要主动加强学习、快速融入,自觉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多扎根基层、多走访调研、多倾听民声,与群众坐到同一条板凳说话,学习掌握“原汁原味”的乡音民谚、土话方言,打破沟通交流的语言“篱笆”,让沟通更加顺畅。
多说“内行话”,少说“外行话”,让本职工作“提档次”“上层次”。基层工作纷繁复杂,涉及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创业就业、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民生保障等方方面面工作,涉及基层群众生产、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问题,这就要求基层干部要成为政策要求的“全面手”,才能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要自觉加强各项政策要求学习,熟悉了解掌握政策,做到“张口就来”,同时深入结合群众情况,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群众评价一个干部怎么样,关键看干得怎么样,成效好不好。要积极付诸实践,精准用好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不走样、不走过场、不打折扣,扎扎实实解决好群众的所需所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