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亲子教育类的文章。
今天我分享给大家一篇吴伯凡老师的文章,文章名字叫作《掌握社会兴趣不等式,看清真正的起跑线》。在这篇文章里,吴伯凡老师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非认知技能,在孩子的教育中缺少了这样东西,很可能是结构性的,基础性的,甚至可以说是致命性的缺陷。这个东西就是社会兴趣不等式,伯凡老师给我敲响了一个警钟。当孩子出现一些问题的时候,回过头来读一读,心理就觉得受益很多,与你分享。
R:
I:
什么是社会兴趣?
社会兴趣包括:合作、给予和共情力。
合作:面对问题,常常想到的是跟别人合作。
给予:多多给予
共情:对他人的思想,感情,体验,希望给予理解的能力和愿望,就是他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总是试图让自己的频道跟别人的频道合在一起,总是试图保持同频共振,而不是自说自话。
社会兴趣、社交兴趣就是对他人保持一种合作与建设性姿态,一种融入群体的兴趣。这不仅仅是对待几个知心朋友和亲密的人,还包括了对陌生人以一种不抱直接目的,不会因为某个直接原因而具有的那种感情,就是我们常说的不是因为用得上,就去交往,用不上就不和别人交往的那种样子,它是对现状的认可,对未来的乐观。
什么是社会兴趣不等式?
给予>大于自己的所得
吴伯凡老师说我们父母所有的努力都可以概括成让孩子拥有一份有竞争力的无形资产。管理资产的时候,我们是要让它成为正数,而不能成为负数。但是如果社会兴趣不等式反过来,给<得,就会让这个资产成为负数,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他消耗掉你的正资产,比如你对孩子投入的大量的提高认知类的技能。
为什么?因为社交的本质就是合作的愿望、给予的愿望和是否拥有共情力。一个公认的事实是我们活在世界上的幸福感主要来源于人际关系,如果人际关系很糟糕,即使我们是亿万富翁,我们也很难有实质性的幸福。比如我们在同样温度的室内去摸一块铁,我们的手很快就凉了,而摸木头就不会。因为木头它没有索取的倾向,所以我们不会感觉它很冰凉。这就是为什么“暖男”受人欢迎的原因吧。
金句:所以,如果在社会兴趣这一点上输掉了的话,你的孩子才真正输在了人生的起跑线上。
怎么办?按照“给予>自己的所得”这个不等式去行动,除了物质还有精神。后者往往被忽略了。精神乞丐:对社会兴趣不充分、不健全而导致的一种精神状况。职场上经常出现这样的精神乞丐:领导不和我沟通,我就不和领导沟通;领导不认可我,我就不好好干;做错事希望大家不要小题大作;抱怨公司氛围不好。做一个“暖男”,就是给予别人温暖的人。和他在一起,你不会觉得有一种寒意。这就是气场。
金句:范仲淹说:“吾遇夜就寝,即自计一日饮食奉养之费及所为之事,果自奉之费与所为之事相称,则鼾鼻熟寐;或不然,则终夕不能安眠,明日必求所以称之者。”
AI1:
最近我的孩子出现一个状况,因为去同事家看新生儿,当时没有感觉什么,回来之后孩子也很正常和爸爸玩了很久,到了入睡关灯后。孩子问我:妈妈你是不是不喜欢我了。我说:我喜欢你。她很肯定的说:你就是不喜欢我了,而且是你们都不喜欢我了。然后大哭。我当时在看书感觉孩子怎么这么无理取闹,但是看到她很伤心,于是反复问她的各种想法,问清楚怎么回事又结合了当时的情境,我想起了我们当时去看小婴儿,没有人注意她,她被忽略了,就觉得大人都不喜欢她了。弄清楚事情的原因,又结合了一点心理学知识,我知道她其实是因为想参与谈话却参与不进去,不知道和大人怎么沟通,所以缺乏存在感,因而觉得大人们都不喜欢她了。
这让我对她产生了一种焦虑。就是我们平时光注意教育孩子各种提高学习成绩的认知技能,可能连最基本的与人沟通的技能都忽略了,孩子和大人的思维不一样,她们之间很容易互相交往,但是和大人交往,她会很局促。
于是我告诉她:妈妈知道你是因为没有人注意你,所以你觉得很受伤。其实你只是在乎如何引起别人的注意,但是你不知道怎么引起别人的注意。所以很伤心,对吗?她说:对。我说:你引起别人的注意很简单,只要多沟通就可以了。所以以后你再去别人家的时候,要多多说话,就有参与感了。她高兴的答应了。第二天,我又带她去叔叔家里 ,叔叔问她学校的事情,她不再像以前那样感觉没心没肺的样子了。而是努力地多说几句话,于是叔叔很高兴,她也觉得挺快乐的。通过这件小事,我感觉到孩子已经开始社会化了,开始走进新的成长阶段了,她开始在意与人交往的过程了。
我们在进行社会交往的时候,就是要多去关心别人,多去与人合作,与人共情,才能获得幸福感,这不就是生活中一个很小的实例吗?
AI2:
当你感觉到孤独的时候,就去关心别人,你就不孤独了。当你觉得受到了冷落,你对别人热情,你就不觉得受到冷落了。当你觉得别人不喜欢你,你去喜欢别人,就不再觉得是这样了。你只有付出爱,才能收获爱。只有先给才有得,先付出才有收获。所以教育孩子的时候,如吴伯凡老师所说,社会兴趣不等式是一个人生的基本功。也是必修的童子功。
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