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拍、改编占据电影市场的年代,不少电影核心价值观来源于小说,电影的情节线索套用小说里的故事,引发了种种讨论。对于作家们而言,写小说与写电影剧本,孰难孰易?改编自小说的电影剧本,应该忠于小说的本身面貌还是脱离小说天马行空,小说与电影剧本相互依存,但也两种媒介传递故事的方式仍存在差异,究竟文字与影像的本质差异在哪儿?
〖影像语言的局限性〗
小说的魅力在于天马行空的想像,华美的辞藻,跌宕起伏的故事。同时,小说可以将人物的内心感觉刻画得淋漓尽致,核心人物的心理活动甚至可以带动情节的流动,跟随着作家的文字去感悟人物的心灵空间,此时此刻的内心活动引导读者预测下一秒或者是另一个空间里将会发生的事件。“他想起此时”“脑海里浮现出”这些常常出现在小说里,带出人物心理活动的字眼,是影像语言无法企及的,“渐渐地”代表抽象时间的概念,一段时间、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文字里讲述的故事,影像呈现给受众的仅仅是一幅此时此刻的画面,时光的流动性在影像语言里黯然失色。
小说是文字跳跃的平台,肆意地挥洒着才情,小说构造的故事是虚伪的,灵感来源于现实生活,超越了现实规范的束缚,根据作家的欲望描绘出理想的文本。言情小说里男欢女爱,在作家的神笔下变为理想化的爱情,主人公膨胀的欲望得到满足,超越现实的“快餐式爱情”,女主人公放弃了与她相依为命七年的男友,与自己仅仅交往七天的男生成为男女朋友,美丽的邂逅如何改变女主人公的选择?情感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究竟是什么让她做出了不可思议的选择?小说设计的悬念将被一步一步地揭开。但相比于小说,影像语言更贴近现实。编剧在撰写剧本的时候,必须考虑每一个场景、每一个意象在拍摄时的可行性。小说里构想主人公与她的另一半邂逅在希腊,爱琴海边,神圣的过度,但拍电影的成本、档期都可能影响电影编剧对这个场景的取舍。
〖起点〗
开端对于小说,是一个零部件,而对于电影,则是抓住观众眼球的利器。
小说,几万字的文本,通常可以从故事事件的开端娓娓道来,不疾不徐,道出时代的面貌、家庭的背景、人物所处的时空特色,并未真正进入故事的灵魂。而电影的时长有限,最初的十分钟是抓住观众对故事人物兴趣的“黄金时段”,因此编剧想方设法构造出一个“功利化”的起点。细细剖析受众的观影心理,当电影开始放映的最初十分钟,观众们怀着好奇心入场,尽管外面世界流传各式各样的“剧透”,但大多数观众还是愿意带着“疑问”进入影院享受惊悚、悬疑、催泪的瞬间,这个“黄金时段”是观众观影欲望最强烈的,当影片进入中后段他们在声画的不断冲击下已产生视觉疲劳,甚至迫不及待地渴望着大结局,因此成功的电影故事从最精炼的场景开始。被网民评选为2014年度香港最佳影片的《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开始的场景就是一架疾驰的红色小巴,车上每个人都收到了同样的充满悬疑色彩的手机短信,故事的基调在影片的开端处呈现,一部和悬疑密不可分的电影,由制造悬念、解释悬念、线索浮现一步步推进。
〖三幕剧框架〗
所谓三幕剧写作模式,铺垫,矛盾与对立,实现目标,“刻板化”的故事,介绍背景,紧接着一个高潮或者扣人心弦的生命波折,以完美结局收场。但单个的戏剧对抗冲突,不足以达到震撼观众的效果,也不能够透彻地感受到主人公内心价值观的变化。
从单个戏剧对抗冲突动作,润色为完整的冲突动作行为,再到场景,再到故事幕结构变化,产生了不同阶段的冲突,所累积的人物命运变化、外界环境对人物价值观的塑造,才能够触动观众们最敏感的部位。主人公面对障碍做出的第一个反应,故事的累积过程开始了,必然会过渡到一个重点故事场景,带动着故事情节的变化,可能以结局收场,也可能为主人公指引新的方向,慢慢走向第二个高潮幕。故事情节的多样性,使得小说创作、影像表达突破了三幕剧框架。《瘦身男女》用多个高潮幕诠释了追求幸福的神圣意义,以及对社会偏见的驳论,胖女孩努力地减肥和前男友复合,一个洋溢着欢笑的高潮幕,无意中看到自己的知己被人毒打,让她重新选择自己的爱情、自己的幸福归属,最后她选择了陪伴自己减肥的蓝颜知己。高潮幕不再是单纯地揭晓故事的答案,对执著爱情的圆满交待,同时也成为胖女孩新的人生方向的起始点,预示着她将会面对不一样的世界,在传统的三幕剧里,失而复得的爱情代表着没有缺憾的人生,剧情在此画上完整的句号,但随着小说、电影创作模式不断创新换血,失而复得,得到了的爱情可能黯然失色,创作的多样性也造就了不同合乎情理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