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6年甚至更早的时间点开始,移动互联网已经进入了红海的博弈阶段。人口流量红利逐渐消逝,诸多公司从“经营流量”转向“经营用户”,并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超级用户思维”。所谓超级用户思维,指的是不仅仅关注我拥有的用户量级,更关注我有多少超级用户。
同时,诸多产品也从抢占“用户量”转向抢占“用户时间”,并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国民总时间”,你的App占据了多少国民的时间,来衡量你在市场的竞争情况。
对于微信来说,也很难去满足于日活数亿的现状。日活的增长量几近瓶颈,那么粘度和时长以及打造超级用户,则对于微信而言是新的重任。
而小程序,正是通过提供无数用完即走的产品,让用户能在微信上完成更多操作、获得更丰富的体验。从而达到,有事儿,别下App了,来找微信。
并且,在线上流量几乎难有增量的今天。诸多产品都杀到了线下,不论是新零售的火爆还是移动互联网强势布局线下,都是因为线上获客成本剧增,而线下却如同蓝海。
设想一个场景,有一天,我们人能够连接身边万物(一切物体、软件、硬件)。你想看电视,一个眼神就能打开电视;你想找停车位,全息眼镜就能给你指明哪里有位置。这是一个很为理想的场景。而,微信想要做的,便是在物联网真正来临前早做准备。
我们人类能借助何种载体与物体发生连接,是脑电波还是眼镜,或者是我们目前的智能手机,这取决于当下的科学技术。而能以何种方式与物体发生连接,则是人脑的想象力所能驾驭。
小程序,是以二维码为入口,我们可以将二维码想象成一个物体上“单纯意义的识别物”,由一堆编码构成。未来,世间万物都可能会有其独特的编码。人类可借助相应的载体进行控制。而小程序,正是在布局这些万物的编码、万物的入口。
智能车/无人车正在逐步进入我们的生活,而发动这些车的钥匙很可能就是你的手机。只需要点击开启我的车,车门便自动打开。这是小程序与物联网发生的一次重大的强强联合。不是起点,更不是终点。这种场景,也更加符合了用完即走真正的概念。
对于初创公司而言,小程序便是基于微信流量的新的流量载体,并且基于微信高活跃、高打开次数的现状下与微信形成互利共生关系;而对于传统移动互联网产品,则多了一个可从小程序获取流量的机会。意味着变现,会有新的可能。
用户主要集中于分享、发现、公众号,而今还上线了顶部任务栏。用户将有更多机会、更多场景去访问对应的小程序服务。同时,微信在小程序内容传播上仍给予了很强的支持,虽然目前还不能分享到朋友圈,但是已经是设想之内,只是早晚的事儿了。
对于小程序这样的场景,获取流量的思路将与以往App导量是有很明显的区隔。h5调起App、导下载等等,在这里是玩不转的,更应该以服务直接切入,将其当做一个“OS”平台而非流量池,进而去完成商业上的闭环,而非将产品服务局限在App或是PC。
当然,大多数公司也担心自此被微信把控了命脉或者难以超越微信,但其实细细想来曾经windows上的QICQ,Android上的微信、淘宝不也是这样开始的吗?要牢记,商业闭环、服务闭环才是真正的价值归向。
目前小程序覆盖用户线下城市分布,有48.9%集中在一线城市,其中北上广深超一线城市约占总体16.7%。这意味着三、四线的小城市、乡镇其小程序用户覆盖比率是大大低于移动端产品这些城市覆盖的比率(移动端超一线比例仅10%)。意味着这些城市有可突围的潜力,
同时,小程序的线下流量获取的打法及服务的提供在一线之外的城市并未有完善的解决方案,或者是战局未到。那么,这就是机遇。是真正适合小程序、适合线下探索的一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