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产品的感官体验
什么是感官体验?通过眼睛、耳朵、触觉等得到的对于产品外形或者功能的直接感受。一般情况下用户会通过感官体验建立对于产品的认识,而且这个认识还可能会深入用户的意识中。所以可以说产品的感官体验就是产品的“脸”,毕竟这是一个看脸的世界。
什么又是机器人产品呢?目前整个科技领域都没有对于机器人产品的定义,我们对应机器人的概念90%是来源于科幻小说或者科幻电影;产业领域对于机器人产品的形态也没有统一的认识。目前我们多半是结合科幻作品和现实的技术条件来搭建机器人的产品形态。目前主要有两种形态:人形和轮式。可以说机器人产品是根据用户需求,模仿人类的交互特点,结合现有的计算机视觉、自然语音、智能算法、机械传动、电子等技术,采用人形或者轮式的产品形态,尽可能主动为人类提供服务的产品。
机器人产品是近来比较火的硬件产品,本人在一家机器人公司做硬件产品经理。刚入行一年,体验了不同的机器人产品,对机器人产品的硬件体验也有一些思考和体会。
想象一下,用户会以什么样的方式第一次接触到机器人?可以通过广告、朋友推荐、产品体验店等。
今天讨论产品体验店内可能会遇到的体验过程:
第一层级的感官体验——视觉与听觉:运动、颜色、声音、外形
用户第一次到体验店了解机器人,基本是为了了解功能,而了解功能,主要是通过机器人的运动、颜色、声音、外形来完成,这是用户的第一层体验。初次见到机器人或者听到机器人发出的声音,用户会根据自己的记忆或者经验来套用自己面前的产品,从而让用户在脑中建立概念。因为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习惯,因为人类容忍自己看得到,但是无法理解的事情。为了提高第一层级的体验;需要将机器人的运动做得灵活、颜色做得有看上去富有科技、声音听上去应当是清脆有力、清晰可辨。这样的从运动、颜色、声音、外形多角度建立体验才会让用户的潜意识觉得这个产品是可靠的、有价值、有帮助的、可以理解的、合理的产品。反过来,如果机器人运动笨拙、时不时发出“吱吱”声、颜色看上去很奇怪、或者是外形丑陋,用户的潜意识中便会给产品贴上“笨拙”、“有故障”、“难以理解”的标签,必然也会认为机器人不是一个合格的产品。那么也会不可避免地影响第一层级的感官体验。
第二层级的感官体验——触觉:触感、按键
触觉是机器人产品感官体验中的第二层体验,当机器人通过了第一层考验,用户才会有兴趣来触摸和用皮肤切身的感受一下。
触觉一般是感受这个产品是否安全,是否符合用户的期待。一般情况下,光滑的、或者有一点点摩擦力的触感都是在用户的正常的接受范围之内的。而冰冷的、发烫的、黏黏的、有刺的等都不是属于安全的触觉体验。
对于按键,一般需要有一定的反馈信息——灯光、声音、机械行程等都应该是反馈的方式。如果用户没有得到有效的反馈,用户的潜意识中便会怀疑自己所使用的产品是不是坏掉了。
所以,为了避免触觉体验的不安全感和按压体验的失效感,必须要给用户安全感范围内的反馈。
第三层级的感官体验——近距离视觉:缝与槽
缝与槽的处理是一种细致体验,是更高层次的体验,主要驱动力来自用户的意识,而非潜意识。只有当用户对于机器人的可用性和易用性满意之后,才会有兴趣来细致的观察机器人外壳处理的缝与槽。这也是属于感官体验,也属于一种心理体验。
想象一个场景:一个拿到刚买的MacBook, 仔细地打量这个心仪的笔记本,心理有一种对于苹果的追求精致和卓越的一种认可,认为这个产品技术买到了非常高的价格也是合适的。
其实这里面有一个潜台词:这个MacBook必须可靠地实现了产品说明书的基本功能,比如无线上网、显示等。如果连基本功能都没有实现,那么即使评估产品的缝与槽以及其他方面的做工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产品的基本功能都没有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