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了阅历,往往就爱回忆往事,来印证自己性格的形成。我对于自己的童年,一直不愿意触碰,总感觉一些遗憾让我无法释怀,但我知道,它确实塑造了今天的我。
朦胧中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深夜的时候妈妈在灯光下批改作业,后来我作为她的学生,她也会在我的作业本上批改。因为我小时候比较好静,书看了不少,写的文章天马行空,有板有眼,得到了她很多鼓励,竟然让我把写作当成了一件乐趣。
十年前,在我36岁那年,毅然弃政从教,这在当时可是让所有人都无法理解的,我不知道是不是一颗潜意识的种子在萌芽。我并不是师范专业,但我感觉到今天的教育和我母亲那时的教育不一样了,有些变化让我感到非常忧虑。
今年六月,常州市一位十岁的小女孩缪可馨在学校里跳楼自杀,原因是她写了一篇《三打白骨精》的读后感,我读了一下,文章观点很新颖,她说:“不要被虚情假意伪善的一面所蒙蔽,在如今社会里,有的人表面看着善良,内心却是阴暗的,他们会利用各种手段和阴谋诡计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老师用红笔圈来差去,最后无情留下五个字:“传递正能量”。我不禁走进缪可馨幼嫩的内心世界,那红色的粗线条无异划过心灵的刀痕。什么是正能量?掩饰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用粉饰太平的笔调迎合主流价值观就叫正能量?明明看到皇帝没穿衣服,却跟着乌合之众高喊:“皇帝的新装真是精美绝伦”叫正能量吗?
人为什么要接受教育?你能想象生活在被刻意设计制造的不健全的教育体系和成长环境之下,完整的知识结构和完善的人格基础会形成吗?这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谈了。
当我潜意识的种子萌芽的时候,我开始研究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在恩师霍韬晦教授开创的性情教育体系里,我领悟到原来教育的整个过程包含三个阶段:接→转→开,而第一步最为关键,孩子和老师之间互相接受、接纳,老师才能够接通、接准、接引。
你接受孩子奇异幼稚的思想吗?你接受孩子天马行空的逻辑吗?你接受孩子潦草的书写吗?......你为什么不接受呢?因为你太想看到一种结果,TA如你所想,乖巧懂事,品学兼优,符合你心中的“正能量”。可是这是教育“开”出的结果,那么过程呢?
从一个懵懂少年到符合你认为的正能量,这个“转”化的过程是如何实现的?没有“接”的第一步,孩子的心门没有向老师打开的时候,“转”是无效的,想“开”创出美好的结果,那就是缘木求鱼。
这个思路时刻指引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比如,我特别喜欢鼓励学生们大胆写作,我从学生的作文里,聆听每一个生命真诚的呼唤,通过用心批改和回应,发现孩子隐于尘垢里美好的性情,轻轻拂拭,期待虚室生白,灵光灼灼。
批改作文,成为我惯常用来和学生交流的方式,文字将思想定格,比语言更凝重,也可以让孩子反复的思考、推敲,获取滋养心灵的营养。所以,正能量不是你要求孩子的表现,而是你本身给予孩子的唤醒和启发,关键是作为老师,要问问自己——“你具有正能量吗”?
至于写作的技巧,通过大量阅读、针对性的指点即可获得提高,相比之下,如何让一个孩子爱好写作更为关键。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所谓无邪就是真实的表达自己,没有邪曲和造作。这是写作兴趣的第一步,孩子愿意真实的表达,才会打开心门,老师才可能去接通——情的感通,然后找到孩子内心需要帮助和成长的地方,稍微一点助力就可以推动孩子成长的脚步。
所以,老师不能只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而是性情的开发者,引领孩子求真、求善、求美的呼唤者,鼓励者。
回到缪可馨的事件里,作为老师,看到孩子的文字,首先要生起的是一种悲悯,真实的思想不是空穴来风,可馨为什么看到人性的丑恶?难道不是身边发生的事,遇到的人,深深的伤到了她?
老师要把握住这个难得的教育机会,进一步了解孩子思想的背景,帮助孩子打开心结,现实总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是应该改变别人,还是让自己做得更好,去影响别人,“世界变好,我先变好”这是不是一种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