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的现世安稳又有哪些体现呢?其实也很多。
我们来讲具体案例。
躲猫猫——
第一个复古消费:年轻人正在重新回到线下,玩起了“躲猫猫”。
这不是一个形容词,就是你很熟悉那个童年游戏,有人抓有人藏的躲猫猫。
躲猫猫对小学生来说本来已经略显幼稚,没想到对今天的成年人却刚刚好。它在2023年秋天,成了年轻人当中最流行的城市游戏,热门程度不亚于春天的露营和夏天的晒背,赶上了去年夏天的飞盘。
2023年秋天,躲猫猫这个话题,在抖音的播放量已经超过了55亿次。在小红书上的笔记数量也超过了26万篇。躲猫猫的组织者们甚至只需要发一张布满Tom和Jerry头像的共享位置截屏,就能吸引来心领神会的附近网友主动报名。
在城市广场、公园、街区和校园里,天气好的日子,同一个区域里甚至可能同时有三四帮人在玩躲猫猫。北京的朝阳公园是躲猫猫的热门公园,有时候晚上,会出现好几次这队的猫抓住了那队的老鼠的情况。
为什么躲猫猫这个复古游戏会卷土重来?因为今天的年轻人发现,这个老游戏在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加持之后,突然能变成一种能够低成本社交的户外运动。
具体怎么玩呢?几十个年轻人,在高德地图里建立群组,通过抽签划分成猫和老鼠两大阵营,然后在地图群组里共享定位,开始互相的躲藏与追逐。按照规则,被抓到的“老鼠”玩家也不用退出游戏,而是变成猫,再去抓别的老鼠。直到最后,评出抓到最多老鼠的猫王和活得最久的鼠王。
我稍微考据了一下,好像这种玩法最早出自长沙的高校,是大学生们意识到微信群里的共享位置功能可以这么用,随后发现高德地图里的群组功能更好用,就又转战了高德地图。
这两个月,高德地图也注意到了这股流量,于是从善如流,干脆推出官方版的猫鼠游戏群,当起了在线荷官,直接在App里提供猫鼠抽签、猫鼠角色切换、猫鼠数量实时查看等功能。当然,组织一场游戏仍然需要发起者和组织者,类似狼人杀里的法官角色。你要是也想拉着朋友玩,直接在高德App里搜群组,就能看见官方的游戏页面。
组织这样一场游戏本身确实赚不了多少钱,无论是成都、常州、还是东莞的活动组织者,向每位报名者收的费用也就在10-30元之间,这笔钱需要负责买荧光手环、买水、买小奖品,负责任的组织甚至还要给玩家们上意外保险。但对组织方来说,首先,自己也获得了乐趣,其次,这种活动能攒到的流量比一般地推要更优质、靠谱,可以留作日后的其他用途。
那对普通的参加者来说,跟一群陌生人追逐打闹的吸引力在哪?
首先,能够认识新朋友,同时又没有那么大的社交压力。线下躲猫猫这样的游戏人数随意,10个人够用,100个人也能玩。游戏玩家们不需要互相认识,只需要根据胳膊上的荧光手环来识别敌我。你不需要是一个社牛,只需要加入游戏,换上一个猫或老鼠的头像,天然就有了阵营,有了盟友,还有了共同目标。这些盟友,你愿意的话,可以在游戏结束后互留联系方式,也可以互相删除还原成陌生人。我们在前面讲跳海酒馆张罗陌生酒友们之间的笔谈会,也是类似的功能。
其次,躲猫猫游戏给运动健身增加了趣味性,而且运动强度丰俭由人。想多动一动的可以跟对手阵营斗智斗勇,跑来跑去,不想动的可以藏进广场舞队伍、伪装成游戏之外的路人。
第三点吸引力在于,这种社交方式费用低。2022年飞盘成为年轻人的社交新贵之后,游戏成本被资本和商家们拉高了。一开始是谁都能玩、在哪都能玩的平民游戏,逐渐被推导成了要拼装备、拼服装、讲究严格场地和正经教练的标准化竞技运动,普通玩家们就被挤出来了。
相比之下,躲猫猫比飞盘还要好学,标准化程度更低、也更不容易拉出商业鄙视链来。
上老年大学和夜校——
第二个复古消费:2023年以来,年轻人流行起了上老年大学和夜校。
老年大学和夜校这两个词,上一次在主流圈层热起来,还是在1980-1990年代。
而现在它们又回到了年轻人的生活里。
9月份北京地坛开书市。
我有一位朋友找了个周末兴冲冲逛了一圈,结果回来告诉我,他意外地发现,现场最热闹的摊点之一,竟然是几个老年大学的秋季招生摊位,有东城区办的,还有国药集团办的,都挤满了伸手要传单的年轻人。
年轻人挤什么老年大学摊位?展位上的工作人员说了,18-75岁的成年人都可以报名。课程内容有书法、瑜伽、舞蹈、摄影、修图,便宜的课265元15次,贵的也才600元15次。
一看这个内容和价格比,逛书市的年轻人们眼睛都绿了。后来因为课程太火爆,这些老年大学的报名条件改成了优先照顾45岁以上的学员,年轻人要排号。
北京的老年大学还是普遍开在工作时间,都有这种盛况。
上海的夜校就更抢手了。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开办的市民艺术夜校,也是教各种你能够想到的艺术课程,连手语都教。
它从2016年以来就是本地阿姨们心目中的名校,一年开两期班,2023年春季班开了301门课,吸引了38万人来在线抢课。最后成功报名的6507位学员里,有79%是80后和90后。
到了秋季班,上海这家市民艺术学校决定扩容,增加到了382门课,总共招收1万名学员。结果在线抢课的时候,峰值期来了65万人。
类似的趋势,也正在苏州、西安、成都等城市出现。
小红书上的年轻人,把去上老年大学称作“薅终极羊毛”。
为什么年轻人热衷于去老年大学和艺术夜校上课薅羊毛?
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时间、距离和性价比友好。
前面提到的上海市民艺术夜校,校址是分散在各个街道社区的,大多数课程每周上一次课,要么在晚上七八点,要么在周末。这对很多年轻人来说,时间上能跟上班错峰,距离上也没有心理障碍。
至于价格,商业化的培训机构一节课几百上千,但在家门口500元就能上12节、15节。性价比十足。
这样的夜校因为是非盈利项目,价格便宜不算,师资还很正规。像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的剪纸课,直接请的是非遗继承人来教。
第二个唤起年轻人热情的原因,是年轻人们在借假修真,把上夜校当作重建附近、修复内心的功课。用来给自己回血,滋养自己在工作里透支的情绪。
澎湃新闻采访的几个年轻人还说了一句很文艺的话,“夜校在帮他们重新捕获夜晚”。以前没有夜校这种安排,下班以后,要么去超市买折扣食材,要么把自己锁在出租屋里刷手机,很虚无。但上起了夜校之后,不但学了技艺,还能交朋友,尤其是像戏剧这种需要同学合作的课程,一季课程学完,就像是给自己在城市里认了一大家子亲戚。
不少年轻人觉得,在夜校跟老年人相处的压力比跟同龄人相处小多了。
上海市民艺术夜校在扩容之后,向不少市场化机构采购了服务。这些机构虽然已经收到了政府补贴,学费确实降下来了,但其中有些还是会在课上悄悄收材料费,比如油画材料之类。所以如果你也动心开始搜寻,记得留个心眼。
总结——
除了躲猫猫和上夜校,2023年以来年轻人们流行的复古消费,还有随100元份子去参加陌生人婚礼、去社区食堂蹭老年人的福利饭菜等等,花样层出不穷。
这是消费在降级,还是宁可降级也要消费?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看法。
“商务殷语”的创始人费翔老师说,马看见什么是人决定的。同理,人看见什么也是人心决定的。
过去一年你注意到过什么复古风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