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夫子音
【原文】:
将穷理而不顺理,将精义而不徙义,欲资深且习察,吾不知其智也。
【译注】:
要穷尽所有的道理但是不要被道理牵引过去,要精细的研究所有经文的含义但是不会改变经文的一丝含义,想要有甚深的资质就一定要善于学习和观察、研究,我不知道这样会得到多大的智慧(不要受到道理的干扰,要让心始终保持跟天一样清明,不能改变经义,要善于学习和思考,就能得到天的德能和智慧)。
【原文】:
知、仁、勇,天下之达德,虽本之有差,及所以知之成之则一也。盖谓仁者以生知、以安行此五者;智者以学知,以利行此五者;勇者以困知、以勉行此五者。
【译注】:
智慧、仁爱、勇敢,道义和德能,这是天下人都在追寻的最高尚的大道,虽然看起来有区别,但是它们所传达的思想和成就的心性却是一致的(天的本性也离不开智仁勇道德)。这就说明仁爱的人知道生存之道也知道要遵从这五种道业,有智慧的人靠学习知道并且践行这五种道业,而勇敢无畏的人是由于产生对知识的困惑之后然后才勤勉的奉行这五种道业(不同的人对于这五种道业的践行过程也不同)。
【原文】:
中心安仁,无欲而好仁,无畏而恶不仁,天下一人而已,惟责己一身当然尔。
【译注】:
中正大心然后仁爱,没有欲望并且心中向往仁爱,无所畏惧但是却厌恶不仁爱,天下唯有一人罢了,那么就是长久的省察自己有没有过失,永远的向仁人的境界迈进(具备仁爱之心需要反观自己,去除一切的私心)。
【原文】:
行之笃者,敦笃云乎哉!如天道不已而然,笃之至也。
【译注】:
行为笃实,难道一定要做到笃实吗!就好像天道的运转不停止才实现万物运行的规律一样,所以这才是笃实的真谛(真实的践行不停止,便能达到中正之道)。
【原文】:
君子于天下,达善达不善,无物我之私。循理者共悦之,不循理者共改之。改之者,过虽在人如在己,不忘自讼;共悦者,善虽在己,盖取诸人而为,必以与人焉。善以天下,不善以天下,是谓达善达不善。
【译注】:
有修养的人在天地间,达到善的境界或者没有达到善的境界,都是没有物与我的私心存在(是一种超然物外的大心支撑)。能够遵循道义并且相互能感受到喜悦,那么不能遵循道义就相互改正自己违背天道的行为。改掉之后,如果遇到虽然过失在他人身上但是好像在自己身上一样,这就是没有忘记自查自省的缘故(内心从不忘记顺从天道运行规律,让和顺之气遍布);相互喜悦,虽然自己拥有善心善行,那些都是因为按照前人的行为而照做的缘故,也一定要把这种喜悦的功劳给予别人。用善心善行处在天地间,或者不会使用善心善行在天地间行走,这都是达到善的境界和没有达到善的境界的原因造成的两种结果(真善会使自己在天地间处处达到身心清明,因为与天地和圣贤的智慧从不违背)。
【原文】:
善人云者,志于仁而未致其学,能无恶而已,“君子名之必可言也”如是。
【译注】:
善心深厚的人会说,我立志于做个仁爱之人但是却没有努力的学习善行之道,只要没有恶的言行就可以了,如果是有修养的人一定会这样说的(因为这种善心的养成已经是经过善行的导引了,所以即使没有学习,但是他们也能通达天地之道)。
【原文】:
善人,欲仁而未致其学者也。欲仁,故虽不践成法,亦不陷于恶,有诸己也。不入于室由不学,故无自而入圣人之室也。
【译注】:
善行深厚的人,想要实行仁爱但是却不能明白仁爱的道理。想要仁爱,虽然没有践行使它成为一种法则,但是也没有陷入恶的行为当中,这是因为他能时时反省自己(让自己时刻有仁爱之心。没有不善的言行)。没有进入道义的大门是因为没有学习圣贤的教诲,所以放下小我的时候自然也就成就圣人的大道了(圣贤的教诲也是培养中正大心,如果放下自我的利益,就能与圣人的思想合一了)。
【原文】:
恶不仁,故不善未尝不知;徒好仁而不恶不仁,则习不察,行不著。是故徒善未必尽义,徒是未必尽仁;好仁而恶不仁,然后尽仁义之道。
【译注】:
厌恶不仁爱的人,所以不仁爱的行为自己内心会十分清楚;独自爱好仁义的行为但是不会去厌恶不仁义的行为,那么就是学习不会观察,行为不会给他人做好榜样(要时刻断掉不仁爱的行为,就会用仁爱为人树立榜样)。所以想要从事善行的人就不会完全尽到正义,想要尽到正义那么也不一定能完全做到仁爱;爱好仁义之人但是厌恶不仁义之人,这样做才能善恶分明,才能说尽到了仁爱与正义的道业(要在践行善业的同时,能发现恶业并远离,就能使自己成就真的善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