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香港今天比昨天暖和一些。
昨天10度,今天17度。
看外面有阳光,我决定去屋宛背后的蝴蝶山运动运动。
在爬山过程中,身边不时有年轻男子佼健的身影略过。
听身后二个阿伯议论:
这些后生仔(年轻人)真是厉害,上下山都是跑步进行,几乎天天看到他们身影。
是呀!我儿子也是这样,从读中学喜歡上跑步,現在工作了一下班就出去练习,跑了十几年,人倒是不生病,就是膝盖骨经常痛。
身体好最重要,哪像我們这些老头,想跑都跑不了。
其实年轻时候跑多了,也不太好,我以前还跑过马拉松呢!
老了才知道膝盖受伤,练狠了,有什么意思啊?
你劝劝你儿子别对自己太狠。
他要听才行,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听老人家的。
我本来也是小跑着上山,想着一会也像男孩子们跑下山,听了二位老人的对话,赶紧停下来,大踏步走。
真是三人行必有我师啊!
心中庆幸遇到这二位老人。
看來还是不要想当然的自己练习,找个师傅再学跑山吧!
回到家找出这本买了几个月一直没有看的书来阅读。
(二)
此书作者: (美)丹尼尔.科伊尔
2010年2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原作名: The Talent Code
译者: 张科丽
215页。算是一本小书,二个小时看完。
32.00元人民币,平装。
此书作者拜访世界上最成功的足球运动员、银行劫匪、小提琴手、战斗机飞行员、艺术家、滑板爱好者,见证这些规则的运作。
访问各类科学家、教练、老师、人才研究专家,揭示技能学习过程的新秘密。
作者还是(纽约时报)的畅销书作家。
此书中将推翻你对天才的一切想象。
原來普通人通过一定练习都可以变成天才。
作者丹尼尔·科伊尔(Daniel Coyle),其著作《兰斯·阿姆斯特朗的战争》(Lance Armstrong"s War)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
其纪实作品《硬球》(Hardball:A Season in the Projects)成为好莱坞票房影片《临时教练》剧本原型。
他还是《户外》(Outside)杂志特约编辑,两次入围美国杂志奖候选名单。
本书目录
第一部分 精深
第1章 冒牌哈佛
第2章 才能细胞
第3章 天降人才
第4章 三大秘技
第二部分 激情
第5章 信号
第6章 疯狂的海岛
第7章 点燃明灯
第三部分 伯乐
第8章 伯乐的武器
第9章 伯乐的一万小时
第10章 伯乐的赌注
后记 一万小时的世界
译者后记
(三)
2008年, 英裔加拿大人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出版了一本书。
书名叫《异类: 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
其中提到“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
2009年美国人丹尼尔·科伊尔(Daniel Coyle)也出版了一本书,中文译名《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英文名为“The Talent Code”(天才密码)。
提出同一个观点——即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能坚持一万小时,应该都可以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
“一万小时定律”的说法,由此而来。
但是一万小时不是机械的练习,其中包括了激情,方法,指导。
(四)
此书精彩內容部分剧透:
1.朝着既定目标挣扎前进,挑战自己的能力极限,不断犯错,这让你更聪明。
2.目标明确的练习能够将学习速度提高10倍。
3.第一步,技能学习者整体了解一项任务,一个大组块,巨大的回路。
第二步,尽可能把它分解成最基础的组块。
第三步,花时间用慢动作练习,再加速,以了解其内在的结构。
下面我们将一步步介绍这个过程是如何完成的?
一如制定目标,我们要把大方向确定,然后分阶段,最后分点进行。
4.整体吸收:模仿。
精练,放慢速度,提高准确度。
5.练习并不能使之完美;完美的练习才能使之完美。
一如方向错了,越走越远。
6.精深练习不是简单的挣扎,而是有目的的奋斗:
选定目标、努力争取、评估差距、回到初始步骤。
7.外部来的热情,前人所做事情的鼓励,使得后者激情满满。
8.培养技能的关键是,树立信心。
首先要努力寻找信心,然后他们就找到了信心。
而一旦信心点燃之后,它就能一直燃烧。
孩子学新的东西时,父母老师的鼓励,让孩子得到动力,得到的结果是一直保持学习东西的习惯。
因此,我们在学任何东西前,一定要告诉自己,可以的,先树立信心,并且让其一直保持着。
9.足球教练做了一个实验,让两组学生做同样的试卷,一组评价为勤奋,另外一组为聪明。
当有机会选择试题时,勤奋组选择难度大的,聪明组相反。
面对失败,勤奋组找原因,聪明组拒绝难题。
告诉别人聪明,这意味着他本身就带有这些天分,不需要努力就可以得到。
而告诉他勤奋,意思就是他不去挑战自己,不找原因,不努力是没有可能做到刚才的目前所取得的参加的。
因此,对于怎样鼓励别人,我想这很清楚了。
10.两个新老师,因为要革新而被开除,还有自己逃跑的,后面不想再与古板的教育对抗,自己办了学校。
一般都是在新事物出现时表现出要反抗旧事物,想取代旧事物,但是,因为力量过小,基本上很无力。
直到最后,换一种新方式,独立于旧事物出现,从而出息了新转机。
因此,红海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资金,蓝海就是走不一样的道路。
当你感觉自己对抗不了旧事物时,看看是否能够开始属于自己的新事物?
11.三段教学:先示范正确动作,然后模仿错误动作,最后再示范正确动作。
12.诸如踢足球、写作、喜剧表演这样的技能,需要建立灵活性神经回路。
即需要学习者在脑中形成数千条回路,这样就可以轻松地找到一条回路,可以让他绕过变化无常的障碍物。
拉小提琴、打高尔夫、体操、花样滑冰这些技能,需要建立一致性神经回路,全靠扎实的技术基础,重现一场完美表演所遵循的基本法则。
13.人们感到害羞不是因为他们缺乏社交技能,而是因为训练不足。
在某方面做的好了的人经常这样说:一开始我和大家一样,后面做多了就习惯了。
克服害羞最好的办法就是多练习。
(五)
以上的内容告诉我们一个事实。
这一万小时的定律一视同仁。
只要你“舍得”花时间,总能成为某个行业的顶尖人才。
不过,这些算计的人们还忘了一件重要的事情。
即便是实打实地花了一万个小时。
如果只讲数量不讲质量,也不过是事倍功半。
成绩优异、事业有成的人,除了投入时间外,都有明确的目标、相应的自我要求。
是高质量、有意识的学习、练习,处理工作中接触的各项任务。
并且不断总结累积经验,提出更高的自我要求。
而不是日复一日低水平、无目标、心不在焉地重复,对自己没有要求,或者要求不高。
不然为什么跑步一万小時成不了职业运动员?
做家务一万小時成不了收纳专家?
写日记或自嗨文一万小時成不了作家?
(六)
与“一万小时定律”表述相仿的。
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九九三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和安德斯·埃里克森提出的“十年法则:
要在任何领域成为大师,一般需要约十年的艰苦努力。
现在的社会已经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空间。
十年才出大师是不是慢了一些?
就拿自媒体来说,有人写文一年,一篇文章有上亿点击率。
有人写半年就出书。
写二年出四本书。
在简书的成千上万户写作者中,有的写一个月就当上了简书签约作者。
有的写了40多万字,获得5万个喜欢,也和简书签约作者没有半毛钱关系。
我就纳闷了,今天看了此书我才想明白,原来是每一个行业都有一定的规律。
这个規侓就是:
不管做哪个行业都要有名师带路,指导。
单打独斗是不行的,没有团队一个人的成长是很慢的。
而找到名师,跟着平台,学习做事都会快人N步。
比如:
那个写一个月就签约的作者研究了简书的签约规律,按照签约的要求去做,所有很快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而那个写了几十万字的作者可能不知道签约的要求,所以他一直低头走路,从不抬头看天。
所以一万小时定律对他可能就没有用。
书中观点颇新,需要慢慢消化。
现在我最想讲讲其中一点,当时我看到这一句话时,感觉心里一震,拍案叫绝。
这句话就是:勤奋和聪明的对比。
我们要做一个勤奋的人,不要做一个聪明的人。
老话不是说:聪明反被聪明误?
意思就是聪明,意味着本身就带有一些天分,不需要努力就可以得到。
而勤奋,意思就是不去挑战自己,不找原因,不努力是没有可能做出成绩的。
面对困难,勤奋的人选择难度大的,聪明的人选择难度小的。
面对失败,勤奋的人会找原因,聪明的人会拒绝找原因。
(六)
然后由我想到的这段话发散来看,我又想到。
中国比特币首富李笑来,给勤奋的人们带来一线希望。
因为他说“七年就是一辈子”。
他这“一辈子”是这样的:
第一年拼命学习拼命适应。
第二年在习得的基础技能上,拼命成长。
第三年,小有收获。
第四年,大收获。
第五年,再次收获。
第六年,还是收获。
第七年,休息。
看上去很美,但是不要忽略开头两年的“拼命”。
后四年的收获,就顺理成章了。
只是在前两年拼命的基础上稳步发展,第七年的休息,可谓大功告成。
然后就功成身退了。
再一个七年开始时,已然华丽丽转身。
在人生的舞台重新上演另一出好戏了。
因此,才有“每个人都有能力多次重生”的励志名言,乐观积极,影响了无数人。
听着就像是结婚的人到了(七年之痒)的坎,跨过去牵手同行,更加恩爱。
跨不过去黯然分手,从此已成陌路,从此断肠人在天涯。
七年,被李笑来先生演驿出另一种精彩。
别人的成功我们听听就好,别人的故事我们说说就罢。
自己的路还是要自己一步一步稳稳走。
我们要找的成功方法就是多看增智的好书。
而这本(一万小时天才的理论)把我们都想变得更好的这种不甘心的核心诠释的淋漓尽致。
西方作者喜欢讲故事,书中有大量鲜活的生活实例故事。
因此看书时并没有因为是励志书而感到烦闷。
反而让人有种踏上快乐阅读之旅的小激动。
实在是一本有趣的书,好看。
值得购买。
原来我们了解异类还不够,我们的目标是要成为异类。
努力过后才知道,许多事情,坚持坚持就过来了。
而坚持,只是因为我们喜欢。
喜欢,就是成为天才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