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14读完
昨日才开始读,不过刚开始却有种舍不得很快读完得感觉,压抑,郁闷的氛围萦绕在心头,有人批评的确实不错,“哪是什么台北人,满篇的遗老遗少。”可是遗老遗少就一定是批评吗?只要有流离感,有追亡,就会有此心与同的感觉.
2017.2.9
说来这本书看的还真是快(原因可能是本来就比较少······),除去中间乱七八糟的,两天就看完了。
合卷总有一种不舍,像是告别一个好友,更像是告别自己的一段回忆。“回忆”一词看来未免有一些荒唐,别说里面那些政治变故战争风雨从未体验,就真正的世事无常又体验过几分?过去干净地像一张白纸的经历有何立场去谈告别一段“回忆”?然而即使遭遇如此不同,这种与有“荣”、与有“悲”焉的感觉却强大到无法忽略,可能是作者的笔力,可能是自己的感触。
书中有一部分带着旖旎中带着苍凉,有一部分苍凉中带着悲壮。但无论是哪个都好似总有一股挥之不去的尘埃遮在那些人那些事之中,其实这种层雾蒙蒙的环境也经常出现在回忆之中,(我)但凡回忆,无论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或是断筋残垣,在内心之中表现出来的都有一层尘埃,在尘埃之下,开心没有那么开心,悲伤也没有那么悲伤,总之他就是那么一个面无表情的歌女,穿着上世纪租界的衣服唱着或喜或悲的靡靡之音,也不管是下面人是喝彩还喝倒彩。
所以没有经历过未必不可体验,而所有经历过的表现出来的体验与当时真正的体验也并不是一回事。这种“隔”着一层的情感拉远了与这本书的情感体验,却又拉近了与它的情感体验。
2017.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