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这本书,我非常不理解,甚至觉得不可理喻不知所云。
一出场主人公就是一只好吃懒做的模样,不是吗?别人辛勤劳动干活的时候,他偷懒、晒太阳,还给自己找了各种借口。它的朋友真好哦,还不跟他计较。
几个月前我参加了阅读指导的培训,系统地学习了绘本知识,才发现我一直小看了绘本。尤其是这还是一本大师的作品。
今天我看到了别人的解读:阿佛是一只看似懒散的田鼠,当别人正为寒冬努力贮粮的同时,他只是什么都不做地发呆、神游。但是阿佛却相信,自己正在搜集一些过冬时别人所不能搜集到的宝贝,例如:阳光、色彩和词语。
冬天来了,当食物快吃完时,阿佛贡献出了他的劳动果实,他让大家感受到阳光的温暖,春天的缤纷以及浓浓的诗意。原来,阿佛是个诗人。
看完别人的解读,再回头分析我未培训前的理解,真是贻笑大方。
反映出我当时把绘本当作幼稚的儿童读物,居高临下的姿态当然不会去探究它背后的含义。而且思考的方向被世俗束缚了,阅读时我应该是把自己带入了那群勤劳的小田鼠,因为我不是,也不敢是,那样“反常规反集体”的阿佛。
作为多数勤劳的劳动人民之一,嫌弃集体里不干活的人,处在这个位置,心理是安全的。甚至还能在一个道德高处指责那个没有贡献的人。
而如今,再重新审视一下阿佛的故事,尝试代入创作者的角度去想,为什么这样编排?我有这样的感悟:
1、精神上的富足很重要,精神力量能够帮人度过难关。就像在物质匮乏时,阿佛也让小田鼠们感觉到了美好,从而不惧寒冷,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这一点,联想我们的抗战故事,女排精神就不难理解,人有了精神力量的支撑就创造出了一个个奇迹,一个个不可能
2、创造精神文化,需要花时间吗?从作者设计的故事来看,答案是肯定的。
其他小田鼠忙忙碌碌的时候几次问阿佛在做什么,阿佛都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我在采集阳光,我在采集颜色,我在采集词语。
精神创造、文化输出,跟其他很多劳动一样需要花很多时间。
3、阿佛很勇敢,他坚持做自己的“工作”,即使受到集体的质疑抱怨的时候,也坚定知道自己是谁,能做什么。
文末,其他小田鼠一起鼓掌喝彩,他们说,“你是个诗人,真想不到!”而他红着脸说:“谢谢,我知道”
知道自己是谁,能做什么,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有人说李欧李奥尼的书始终贯穿着一个主题:自我认同。
李欧李奥尼是一个备受设计业界肯定的艺术天才,绘画、雕刻、平面设计、印刷、陶艺、摄影......样样精通。他在五十岁左右才无意间开始绘本创作。
我想,找自己/肯定自己这个主题一直萦绕在作者脑海,也许他也在寻找,也许他也有自我怀疑过,即使当时的他已经有了非凡的成就。又或者他只是要传递他年过半百后悟到的人生经验,想告诉孩子们肯定自己是多么重要。……
总之,以上都是我的猜测。
可以肯定的是李欧李奥尼为此花费了不少心血,因此才有了他围绕这主题的一个系列绘本。而这也确实是一个需要我们穷极一生不断问自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