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很简单,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复式记账,就懂得三表的勾稽关系了。
复式记账法是现代企业制度最伟大的财务发明/现。
简单来说,就是企业是一个资金流动载体,企业的每一笔钱,都会存在“来源”和“去处”这一对共轭状态。那么复式记账,就是记录完整钱的来源是哪里、中间干了什么、和最后去了哪里。即常说的“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我更喜欢说“有出必有进,进出必相等”。道理都一样。
1.资产负债表:反应的是静态,如年初和年终,公司的资产情况;
2.利润表:是中间做了什么事的结果衡量,如公司花出去多少钱,最终赚了多少钱;
3.现金流量表:反应的是动态,衡量一个企业在经营过程现金流充不充裕。
举个例子:
A公司投资人拿出1000万元,买了一套生产设备,生产火锅料销售。
那么期初的1000万,由“货币资金”转化成“固定资产”——资产负债表;
经营开始公司抵押贷款300万,用于采购原材料、支付工人工资、销售/管理/税收费用等支出,最终营收700万——利润表;
经营过程中,300万是流动资金,进出每项都要记录——现金流量表;
这是最简单的划分,但很明显,分的这么清是不对的。因为:
{
1000万也可以是流动资金,但转化成了固定资产;
300万也是资产负债表中的“借款”;
工人工资并不是即完即付,所以有“应付职工薪酬”,也是资产负债项;
生产出来的货物,如果没销售完,那就会产生“存货”,销售出去的如果钱还没到账,那就是“应收账款”;
而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设备,也会在利润表中计算折损,即“成本”;
产生的利润计算,也不能只按300万算,得总和设备1000万+300万的借贷利息(成本)一起算;
…
…
…
}
诸如种种,可以说三表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如果你只从这个角度去理解,那就会越来越乱。
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复式记账,然后你再看这三张表的关系,就会非常简单。无非就是“钱从哪里来、干了什么、最后去了哪里”! (➕gzh:财报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