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读完这本经典之作。之前每次打开时,一看到电子书里列出的总页码,就没了信心。前不久偶尔在电视上看到了电视剧,才又勾起了读下去的意愿。读书有的时候更像是街头的偶遇,只在某个时间看看缘分是否已经积攒的足够多。
书中的故事,发生在文革末期的黄土高原。主人公孙少平刚刚考入高中。每天中午会在班级里所有人都拿走自己的午饭后,去拿走丙级饭菜里属于自己的一个黑面馒头。另一个黑面馒头则属于另一个同样贫苦的女同学郝红梅,同样她也等在最后来拿午饭。正是午间两者短暂的同命相连,让孙少平后来有了懵懂的对女同学的好感。可惜这份没有来得及发芽的感情,很快就因为来同班同学、来自城里的顾养民的加入而无疾而终。现在想来,原来人生的差距在从开始作者就已经交代给了读者。曾经同样在一片瓦檐下读书的少年,医学世家的顾养民做了医生并去上海医学院读了硕士。地主成分的郝红梅本以为能依靠顾养民摆脱自己的家庭困境,却因为在毕业时自己犯的错误,造成男友顾养民与她分手,最终还是嫁在农村,却又不幸很快成了独自拉扯孩子的寡妇。孙少平毕业后,因二爸孙长亭的关系在村里的民办学校教书几年,后因学校被撤销而失去工作。除外谋工的他在工地扛过石头,帮人箍过窑洞,最后在同学田晓霞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份“公家”的饭碗,当了一名煤炭工人。
看完书时,曾和花卷交流看书的感想。她的感想和我很相似。对于孙少平,我们都很难接受为什么他会甘于在一个煤矿上卖力生活,甚至还不如他的哥哥孙少安对生活有想法,清高而又极其的自卑。一如既往,高中时羞于在人前拿自己的黑面馒头,毕业时羞于面对自己的真实感情,如果不是田晓霞热烈主动的表白和回应,他必定会自哀自怨的蜷缩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最后在发生事故,他被毁容后,他最终选择回到了矿区,选择去和失去丈夫的惠英在一起。也许从另一个角度想,他是满足于自己眼前的幸福吧。
不同于孙少平,他的哥哥孙少安,虽然因为要供弟、妹读书而早早辍学, 却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抓到了发家致富的时机,贷款办砖厂,扩大生产,虽然其中也有挫折,也没有被压垮,一步一步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和家庭的命运,让人看起来振奋。
刚才我本想写,那个时代万物萌发,让人激动。但又想到孙长平,田润生,田润叶,李向前,郝红梅,似乎他们和我们这个时代没有区别。每个人都是在时代的裹挟下,青春、爱情、烦恼、迷茫;有人在大时代下创业致富,有人安于自己的小幸福,有人在生活的挫折中继续前行,也许这就是书名的意义吧。每个平凡的人生构成了我们的社会。
我喜欢书中的年轻女性们,田润叶、田晓霞、藏族姑娘、金秀、甚至还有郝红梅,对于自己的爱情,勇敢而热烈,摒弃我们现代人所考虑的所有外在差异,大胆的表达自己的爱情,坚持自己的爱情。书中的男性们,却都畏缩在自己的圈子里,面对心爱人的表白畏惧和彷徨。也许这也是感性和理性的差别。
是啊,回首我们自己的青春,如果能像她们一样的勇敢和坚持,是不是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人生,就像一部重播剧,每一辈人都似乎在重复着上一代人的故事。
希望你选择的,最后都能让你觉得幸福。
我爱过的人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