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一生 ((俄)格列宁)
2016年3月25日星期五 上午8:44:38
我发现,每个月到月底他都要做小结,画了一些图,列了一些表。
到年终,又根据每月小结做一份年度总结,列出一览表。
可以一年年甚至一天天地复制,简直可以一小时一小时地回顾。看来,没有任何原因、任何事件、任何情况能不让他在日记中写上几行。因为有大量的资料和材料;换句话说,数据很多。他的一切空间和时间坐标都可以复制——某一天他在什么地方,都干了些什么,看了些什么书,都见到谁了,到哪儿去了。
日记要求不高,只要求老实、有思想和意志。
哪一天都是一篇短短的明细账,记着当天干过的事,注明用了几个钟头几分钟,还注了些莫名其妙的数字。
他总是注明一天用了多少时间写这部或那部稿子。
而是详细地计算他的时间和工作的账目,
图是用铅笔画在方格纸上的,忽而这样,忽而那样,旁边还注着一些数字,又是加,又是乘。晚上临睡前,他坐下来计算,他都把时间花在什么上了,花了多少,最后算出基本工作消耗的时间。对自己的每一笔支出都要记账。是最先理解时间的价值的。
我们一生的时间,大部分用于错误及种种恶行;很大一部分虚抛浪掷,无所事事。我们整个一生,几乎都没有用来干应当干的事。有许多著作问世,探讨自由时间、物理时间、宇宙时间,研究时间的节约以及如何正确地利用时间。
他无休无止地进行自我工时标定。任何活动——休息、看报、散步,他都记下时间,多少小时多少分钟。时逢元旦,人们往往在这一天发下誓愿:什么再也不干了,什么该干起来。柳比歇夫也是在这一天起的誓。
柳比歇夫一丝不苟地记下了他的时间支出。56年如一日,柳比歇夫一丝不苟地记下了他的时间支出。柳比歇夫每天都要结算他度过的时间,算出这个那个都用了多少小时多少分钟。因为生命是由时间构成的,是一小时一小时、一分钟一分钟累积起来的。
美国经理们的科学导师彼得·德拉克建议每个领导人把自己的时间做个精确的记录,
他还拟订计划,预先安排好下一个月的时间,安排好每一个小时。一句话,他的时间统计方法本身就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他孜孜不倦地追求自己的既定目标,在他生活中是起了重大作用的。需要好多年才能懂得,最好不是去震惊世界,而是要像易卜生所说的,生活在世界上。
他的时间好像是物质,不会无影无踪地消逝不见,不会消亡;它变成了什么,总能查得出来。由于做了统计,他获得了时间。这是最实在的收获。他对“时间下脚料”的利用,考虑得无微不至。出门旅行,他看小部头的书,学习外语。举个例子,英语,他就是主要利用“时间下脚料”学会的。我在一天之内是怎么安排读书时间的?清早,头脑清醒,我看严肃的书籍(哲学、数学方面的)。钻研一个半到两个小时以后,看比较轻松的读物——历史或生物学方面的著作。脑子累了,就看文艺作品。
应当正确利用工作时间。从时间中去找时间。
“工作中的任何间歇,我都要刨除。我计算的是纯时间,”柳比歇夫写道,“纯时间要比毛时间少得多。所谓毛时间,就是你花在这项工作上的时间。”我最高纪录的一个月是1937年7月,我一个月工作了316小时,每日平均纯工作时间是7小时。如果把纯时间折算成毛时间,应该增加25%到30%。我逐渐改进我的统计,最后形成了我现在使用的方法……
计划的复杂性在于如何安排一天的时间。他决定,用去的时间应该同他从事的工作相称。
计划就是挑选时间、规定节律,使一切都各得其所。头脑清醒的时候应当钻研数学,累了便看书。应当学会不受周围环境的干扰,用在工作上的3个小时应当是真正做工作的3个小时,不想不相干的事,不听同事的谈话,不听铃声和笑声,也不听收音机……
应当学会计算一切时间。
他把一昼夜中的有效时间即纯时间算成10个小时,分成3个单位,或6个“半单位”,正负误差不超过10分钟。
请看吧,一切情况在每月小结中都有说明。大部分学术著作都做了摘要,有的还做了分析研究。所有摘要和评论都规规矩矩地装订册。这些用打字机打的合订本,犹如读书总结,
大部分学术著作都做了摘要,有的还做了分析研究。所有摘要和评论都规规矩矩地装订成册。这些用打字机打的合订本,犹如读书总结,是他融会贯通了的知识的存放处。只要翻一下提要,就可以记起某本书中需要的东西。
柳比歇夫有种罕见的才能——随便哪本书的作者,凡有独特的见解,他都极善于汲取。
所谓休息,是两种工作的交替,就像是正确的田间轮作制。
开出必读书单。制订年度计划或月计划时,不得不依靠过去的经验。所有看过的东西,我都要仔细研究。怎么研究?如果一本书谈的是我不大了解的新东西,我就尽量做摘要。凡是比较重要的书,我都尽量写一份评论性的简介。根据以往的经验,需要做这些工作的书,可以定出一定的量。如果认真办事,实际工作时间对预定工作时间的误差一般为10%。需要做摘要评论的书,常常没有完成预定的数目,落下很多。兴趣往往转到别的
事情上去了,欠了很多债,一下子还清又不可能,结果就完不成计划。有时候,完不成计划是由于工作精力暂时衰退。完不成计划也有外界的原因。但不管怎么样,我知道,我的工作有必要做计划。我以为,我所取得的成就,有许多是靠了我的方法。
完成计划的精确程度,他的时间好像是物质,不会无影无踪地消逝不见,不会消亡;它变成了什么,总能查得出来。由于做了统计,他获得了时间。
从这份年度总结中可以了解到看了多少书,都是什么书;各国文字的文艺作品看了多少页。一年竟看了9000页,共用247小时。统计学的一切办法都用上了。素材有的是——那便是每个月的小结。总结完上一年,就该制订下一年的计划了。下一年的计划是根据柳比歇夫提出的任务大致安排的。
柳比歇夫被公认是极高明的分类学家和数学统计专家之一,确实名不虚传。
人在一年内能干多少事,能见识多少东西啊!每一份总结都显示了人有多大的潜力,每一份总结都使我们为了人有那么充沛的精力而感到骄傲。
除了年度计划,柳比歇夫还把他一生的时间制订成一个个五年计划。每过五年,他就把度过的时间和干过的事分析一通,可以说是做个总的每份小结、总结的末尾都注明了它们的代价——多少小时多少分钟。详细的每月小结要耗费1.5到3个小时,统共才这些。再加上制订下个月的计划用1小时。做年度总结,要求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研究:效率有什么变化,什么没有完成,为什么……什么都阻挡不了他去完成既定的任务。计划生活的骑士、机器人,献身于他的方法的苦行僧。他不能光是欣赏艺术;凡是读过的、看到的、听见的,他都必定要去设法领悟。这些人的文化修养,广度和深度都比得上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人和法国的百科全书。
无数的日期、姓名、事件,他收藏的杂志上的文章、书籍和小册子的名称都登记得整整齐齐,每一张卡片上都标了书号。
捷列夫把需要的文章另行分类,装订成册。要这样分类,必须有一个原则,有一个分门别类的体系。他又按另一种体系记事,做日志和记载日用账目。日复一日地记,每一笔花销都记,哪怕是几个戈比也记。具备一切足以获得盛誉的条件:意志力、想象力、记忆力、禀赋以及其他品质。它们搭配恰当、匀称。
我们好像只能使用经过精选的时间;我们记得的只是一生中最精彩的时刻;半个小时对我们来说不算时间;我们只承认整段整段的时间,只承认不受客观环境和偶然事件干扰的大段时间。只有在这样的时间里,我们才打算大显身手。短一点的时间,我们马上会借口外界有干扰、客观条件不允许而难以用上。啊,不依我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条件,具有充分权力和理由的客观条件真是威力无比!把责任往它们身上一推,那是多么轻而易举啊……
时间统计法帮助他利用几十年来积攒的全部浩瀚的材料。
他自己对自己提出要求,自己监督自己,自己监视自己,自己向自己汇报。
不仅生命只有一次,不可复得,而且生命中的每一天也同样具有这种只有一次、不可复得的性质。
从小就应该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时间的热爱。
他日复一日地提高对自己要求的标准,毫不留情。
拓展阅读:
《失落的致富经典》
以下四本为日本作家
《极简的生活》
《女性职场幸运手册》
《零秒思维》
《神奇的四色手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