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孩子都有这样的问题:不会处理与别人的关系、做事不顾后果、不会考虑他人的感受。
其实,这是社会能力的缺失。
社会能力是解决冲突和与人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动物,没有社会能力的人,不容易获得资源与支持,所以也很难取得成功。
而社会能力的培养,早在孩子三、四岁时,就可以开始了。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在与朋友、同学的相处中不断实践,就可以轻松具备较强的社会能力。
在幼儿阶段关注孩子社会能力的培养,也可以使他们的童年更加快乐;并有效减少孩子的不当行为、以及和他人发生冲突的几率;减少玩耍与学习中的挫折感,还可以很好地保护孩子的自尊。
相比在孩子长大后经历挫折时,再开始说教或者指导,幼儿时期的引导要容易得多。毕竟在这个时期,孩子们正在练习认识自己和世界,这一阶段的经验与认知,通常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但孩子长大后,思维和习惯基本已形成定势,想要纠正他们的错误思想与行为,就要扭转他们的思维定势,这会相当困难。
常言说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就是说思维定势不容易改变。
很多孩子在少年、青年时期性格反叛,甚至闯出祸来,就是因为他们缺乏社会能力,没有学会正确思考与处理问题,才会希望通过过激行为掩饰自己的无助和无知。
试想一下,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在一个问题解决之前,是什么样的感觉?
我们会感觉焦虑、担心、生气、沮丧,甚至会因为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就食不甘味、夜不成寐。
当问题圆满解决之后呢?我们会觉得轻松、开心与骄傲,会觉得斜雨清风无限好,生活一片光明。
那么,如果有很多问题我们都无法解决,或者根本不知道怎么解决时,会有什么感觉呢?如果长时间处在这样的情景中,我们又会有什么感觉呢?
我们会觉得自己无能、无助,想找地方躲起来,或者想做些令人无法理解的行为。会变得脾气暴躁、不愿与人相处,甚至做出攻击性行为,以缓解内心的压抑与无助。
现在,让我们把注意力收回到孩子身上。
当他们还小,自己的玩具被别人拿走久久不还时,他们只得去打架或者哭闹;
当他们喜欢的东西刚好也是朋友爱不释手的时候,他会久久看着,突然冲上去一把抢过来;
当他们在幼儿园里与同学发生矛盾,会满脸泪痕地哭着回家……
这些事,他们都不会处理。在成长的每一天,他们幼小的心灵里都有那么一、两件事,没有圆满解决,或者还得到了责备、委屈、孤立等等。
他们也和我们解决不了问题时一样,会否定自己,感觉无助。所以孩子变得越来越难管,爱哭、打人、咬人、抢东西,幼儿园老师不得不把他与别的孩子隔离开,别的家长看到就拉着孩子躲开……
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小天使,是家庭的希望和纽带,也关系着这个社会的未来。所以,我们希望他开心快乐地长大,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给社会带来更多的正能量。
孩子社会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两岁以后开始,通过一些游戏、对话,以及与人相处时的细节处理,慢慢培养他们与人相处的技能。
在众多育儿办法中,舒尔博士的“我能解决问题”法是最简单,但也是最有效的。经过训练学会思考因果关系、他人的感受,还可以想出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孩子,比起易冲动、动辄哭闹的孩子,会显得更加开心,与他人相处时也不容易发生矛盾。
幼儿园之前就掌握“我能解决问题”的技巧,孩子可以轻松解决与他人的小纠纷,入园会更加轻松,过渡期也会更短。
再大一些,掌握了“我能解决问题”技能的孩子,也能更好地理解老师的要求,成绩相对稳定。
孩子们学会解决问题,就不需要压抑自己的情绪。以轻松乐观的态度成长,未来发生冲动、内向、好斗等问题的机率便大大降低;从小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快乐中成长,也能更好地规避不良习气的影响,更不容易发生吸毒、酗酒、早恋、精神疾病或者青少年犯罪等重大问题。
林姨家的管教方式很常见,所以现在青少年问题才会越来越多。
很多父母一直在告诉孩子“不要打架”、“不要抢东西”、“不要跑”等等;或者耐心给孩子讲道理,希望他们记住什么事不能做;有些父母还会用吼叫、斥责,甚至打骂,来以此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这些管教方式,都属于父母在帮助孩子思考,然后将自己思考后的结果拿来约束孩子。孩子们没有自己思考的能力,也不会独立处理问题。
结果是:孩子们变本加厉地破坏,或者干脆封闭自己,什么也不敢做。
正确的方法是,教会孩子思考,而不是代替他们思考。只有从小学会了思考,思考行为会带来的结果、自己与他人的感受,以及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估,才能找出最恰当的解决方案。
在独立解决问题的同时,他们又获得了更多的体会与方法,也使他们更加自信地面对生活,更独立、开心地成长。
将来,无论他们离家多远,无论以后从事何种职业,我们都可以安心放手,让他们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好了,这一节内容就到这里。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讲完了《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这本书,感谢有你的读书时间,感谢相伴的成长旅途。
留给我们的思考题是:我们都已长大,回忆那些曾经由大人帮忙解决的事,你对“我能解决问题”有什么新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