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单元考试后,试卷是要带回去给家长看的,不管是关注孩子的成长或者成绩都行。
晚上,看到某家长拍了张图片,询问“恳”的正确读音是否如照片。照片上,读音选择是对的,我批了错。我放大了看,有改动的痕迹。我秒懂了,她是认为我批错了这道题。
我给她留言:“读音是对的。是我批错了,还是他已经改过了?我批错的话,明天给他加分。”我这样说,给自己留了余地,也给她留了面子。
“他今天一回家就告诉我,老师批错了两道题目。”说着,她又给我看孩子写正确,我却批了错的题目。
有这么巧的事?批错了两道题,还都发生在同一个孩子身上,且都是这样没有含金量的题目?一看照片,我彻底明白了,这孩子在蒙骗家长。
在《仓颉造字》的短文中,仓颉不断探索,创新了很多计数的方法,最后创造了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
这是一道原文填空题,最后一个填空是写仓颉创造()来表示事物。原文填空自然简单,可错误率竟然很高,主要原因是审题能力不够,没有抓住“更好地”来咬文嚼字,造成了前两空的错误。这最后一空最简单,可不少孩子写的是创造“文字”来表示事物,正确答案是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这个孩子当初填写的是创造“一种符号”来表示事物。
原文填空,要么没找到原文,填写错误了;要么找到原文,填写正确。怎么会是这样错误呢?我特地翻了下考卷,看了下名字,自然清清楚楚地记着这个孩子。
这一回,我实话实说了:“哈哈,这不可能。我能够确定他改过了,他写的是一种符号。前面一个,你看,也有改过的痕迹。会有批错的时候,但这种批错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我很好奇,家长遇到问题,怎么就不想着与孩子聊聊呢?看试卷,有改动的痕迹,心里竟然不起一丝波澜?不觉着是否有可能是孩子自己动了手脚?而是选择坚定地相信孩子,觉得就是老师的问题,怎么就批错了一个又一个?有作业为凭的尚且如此,那么孩子直播学校发生的大小事宜时,尤其是传递老师的话语时,除了理解的问题,岂不是更会避重就轻、推卸责任?
这个家长平时与我互动颇多,才会向我反馈这样的信息。经过沟通,也相信我的判断。那么,其他家长呢?不言不语,却定然会在心里对老师打了折扣吧?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错失了教育的良机,甚至可能让尝到投机取巧果实的孩子此后故态复萌。这才是最最得不偿失的。
现在,很多家校矛盾都是家长听风就是雨。听到孩子回家的絮叨,也不与老师沟通交流,在不了解真相的情况下,直接告状啊投诉啊,让老师无所适从。家长简单粗暴,领导层面处理问题何曾细腻温情?
个人觉得,即便老师犯了错,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当,家长投诉为发泄,作为领导处理问题的目的是什么?是仅为惩戒老师,还是借发生的问题,帮助老师寻找更为理想的处理方式,未来也能更从容更自信地面对自己的职业?
去年“教育行走”到姑苏,安子校长讲座时的观点真是抚慰人心。他说,他会坚定地站在老师一边。面对这样的家长,他甚至正色宣告:如果你无法接受我们老师,包括他们的观点,欢迎你与我对簿公堂,我们法庭上见。他说,要是我们怂恿了家长,那我们的老师如何面对明天的孩子?……安子校长令多少与会老师唏嘘感叹,羡慕那些有安全感的同行啊。现实中,实在不乏那些彻底浇灭了你的热情,令人身在暖春却如处寒冬啊。
我跟孩子的后续交流中得知,这个母亲相信老师的话,却也没有继续跟进教育。这不能不说是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