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辈子遇到的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
而沃伦读书之多,可能会让你感到吃惊,他是一本长了两条腿的书。————查理·芒格
阅读的重要性已经成了一种共识。
首先他是一项跨越时代,不被时间侵蚀的投资。
过去所有的阅读内容,都将成为构建我们认知体系的元素。
其次阅读是强化底层“通识性”能力的一个过程。
比如理解能力、记忆力、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等,这些无论在任何行业都有其用武之地。
但有很多人放弃阅读,即使是那些阅读者的群体中也只有一小部分关注自己的阅读效率的 ,另外注重阅读效率却不一定懂得阅读技巧。
美国著名教育家莫提默·J. 艾德勒曾在畅销书《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写道:
就算他们知道那本书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阅读,还是失败。
原因就在他们不知道做个自我要求的阅读者。如何将精神集中在他们所做的事情上,而不会一无所获。
他把阅读主要分为两大类:主动阅读和被动阅读。
所谓主动阅读大都出于个人成长或兴趣。
出于兴趣的阅读,通常停留在舒适区,在个人成长的效率上有些缓慢。
虽然主动阅读能获取更高价值的知识,但这些知识点却以碎片化的形式散布在大脑中。
因为未被加工和系统化的整合,它们之间并没有建立有效链接,这些知识最多也就只能算是碎片化的信息。
不知道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这样一群人,遇到什么话题都能侃侃而谈,但实践和动手能力却很差。
这就是仅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的一种体现。
知道很多经济学原理,却写不出一个基础的公司营销方案;知道很多心理学原理,却处理不好与伴侣之间的关系……
原因其实很简单,现实世界中所有的事情都是多重因素组合作用的结果,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可以解决所有现实问题。
我们需要做的是将所学知识进行融合,内化成一种思维。
而这种炼化知识的过程,最有效的方式应该就是写作了。
当然也会有人认为是现场表达。
可问题是现场表达的场景十分有限,你无法将所有所学的内容都找一群人说给他们听,但写作却可以做到。
那么如何将写作与阅读搭建起来? 这需要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里来说一下我个人的经验,供你参考:
1、带着主题去阅读
在翻开一本书之前,先构思好你下面一篇文章的主题,然后在阅读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查找。
有目的性的阅读,有助于理清思路,变得更加高效。
这种把相互关联的知识进行搭建的过程,就是在强化自己的体系化思维。
2、对阅读内容进行标注
我比较喜欢在书本上做笔记,这样下次在翻阅时,就可以连同上次阅读时的思考,一起查阅。
标注的方法分很多种,适合自己的最好。
我一般会分三个标签:引用、知识、案例。
引用——即为具有较高的普适性且概括性极强的名言警局,将其从行文中抽离出来,不会影响其含义。
知识——即为支撑文章的框架性观点,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这种内容我一般会将其摘抄下来,分类保存,所以通常也会被我标注成:摘录。
案例——即为有趣、具有启发性的事件,这种我一定会进行归类保存的,方便下次使用。
3、记录灵感
除了在书本上做笔记外,阅读前会准备两只笔(红黑两色)和几张A4纸。
红色笔记录与文章主题有关的书中内容和观点,黑色笔记录自己的发散性思考结果。
4、列提纲
合上读本,结合阅读前的写作主题和阅读内容,给将要写的文章列一个大纲。
至于那些与文章主题不相关的价值信息,整理归类,放入写作素材库内。
这些都是我多年摸索出来的,比较有效的以写作为驱动力的阅读方法。
当然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高效的。
有很多小伙伴,会选择先把一本书看完,然后写上一篇1500字左右的书评或读后感。
其实文章有一半内容都是对书本内容的罗列。虽不能说这种方式无效,但至少属于低效。
在我看来,阅读时一旦碰到让自己顿悟的点,就应该将其和相关思考内容记录下来,然后在将它们整合成一篇文章,发表出去,接受读者的反馈。
所以我在将一本书阅读完后,通常会伴随着4—10篇文章的诞生。(有些大部头甚至超过20篇)
阅读是一件被大家曲解较为严重的事情。
读1本和100本书同样被称为阅读;一分钟读20个字和100个字同样被称为阅读;读书后产生很多启发性思考和什么都没留下也同样被称为阅读。
这就像吃饭、跑步,有些人吃出健康、跑出健美;而有些人却大腹便便、膝盖受损。
樊登在奇葩大会上就曾说过:
读书不是业余活动,读书是必需品,读书是一个要命的事。
所谓要命的事,无非是其重要性关乎到我们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存。
阅读是门值得一生修炼的课程,它蕴藏着巨大的宝藏等待着我们深挖。
真诚的邀你一起不断探索,享受阅读的快乐!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期待能在评论区收获您关于阅读的观点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