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7年,一个平常人家迎来了一个新生命。他的母亲是苏格兰人,也是坚定的苏格兰长老会的信徒。父亲是一个传教士的儿子,有一间报社,给广告商刊登广告。他的爷爷是一个神甫。
十岁那年,父亲死了,母亲成了寡妇。她不得不靠教书来养活她的孩子们,在课前课后的时间里,她要做家务;夜里,她要写书,替学校写幼儿教育的书;放假的时候,她在各个学校之间跑来跑去推销这些书,她做了三四个女人才能做的工作。
九岁的时候,他开始独立谋生。上学前,打开两间教室,生火,打扫座椅。放学后,清扫那些教室的地面。然后,在吃晚饭前,要给65家订户送去《底特律晚报》。星期六,擦洗那两间教室,送账单。星期天,去一家教堂做勤杂工,从大清早一直忙到深夜10点。假期的时候,他要去农场,一天工作16个小时。
做神甫的爷爷和作为苏格兰长老会信徒的母亲,一心想要这个孩子成为神职人员,星期天要他参加5次布道活动,晚上听宗教训诚,整天读《圣经》和《朝圣进程》。他的家人认为生活中的任何欢乐都是一种罪恶,跳舞,戏剧,都是堕落的。
他一直学习做牧师,在17岁的时候成为传教士,18岁的时候在芝加哥传教。
写到这里,我们似乎都要认为这个人注定要成为一个传教士了。
可是他叫克劳德·霍普金斯,他做的最成功的,不是传教,而是广告营销。
让我们暂停下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你是90年代社会底层的一个人,辛勤工作只是想要吃一顿饱饭。家族成员都希望你成为一个神职人员,而且你做的也不错,你完全可以靠着这个来养活自己,你会怎么选择?
我的回答,是继续做自己的牧师。
当霍普金斯发现自己不喜欢做牧师时,他在一次布道的时候完完全全的说出来自己的想法,因此母亲和他断绝关系。即使他在其他行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母亲也不能原谅他。
如果我同样不喜欢做牧师,而且没有不喜欢到无法忍受的地步,我想即使是为了母亲,自己也会妥协,然后做一名牧师,偶尔学一点业余爱好聊以自慰。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没有伤害就看不到差距。
吕世浩在《秦始皇本纪》中介绍的方法,被完全应用一遍之后,才能看出来差距在哪里。我觉得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在十八岁的时候,在那样的环境里,是不会做出另谋生璐的决定的。
当时他的家人也反对他,朋友也会觉得他自己做了一个坏决定。他放弃了一份稳定而且有保障的饭碗,就是因为自己不喜欢,就要去追求另一种不确定的生活,而且,他除了做牧师,什么也不会。
这样的情景,是不是似曾相识?当你做出一个新决定的时候,家人都在反对,朋友也觉得你做傻事,劝你不要执迷不悟。最后你终于没有坚持下去,你妥协了,然后失去了另一种可能。
你不确定自己的选择是不是最好的,害怕自己选择了喜欢的事情就会失去更多,过的比现在更惨。尽管你不喜欢现在的生活,可是有时候想想,你居然觉得这个工作也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无法忍受。你想换,但是又一日复一日的拖延下去,直至当你在某一天发现自己老了,然后回顾人生的时候,才感叹道自己后悔没有做的事好多。
事实是,在放弃做牧师以后,霍普金斯有一段时间确实过的很惨,连吃个小甜饼都是奢侈。但是,他最后还是找到了一种让自己过的更好的生活方式。不是吗?
古人云,未思成先思败。我一直以为要先给自己找好退路,才能开始行动。所以,在没有充分的准备前,自己不会行动。
最后,我发现,自己的退路,永远可以用降低对生活的标准和对自己的要求来满足。
我才恍然大悟,古人的这句话,只是让你考虑下失败了要怎么做,心里有底。在处于劣势时不至于处处被动,才说的。
破釜沉舟尚有一线生机,何况今天的我们还有机会思考成败。所以,学习下这个广告界最著名的撰稿人吧,开始自己做决定自己的生活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