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笔者因为手机内存的原因需要重新下载微信。那时候,正好是微信升级,我便冷不丁的被微信的大数据戳中——它统计了我过去一年在朋友圈送出了多少赞和收到多少赞。不久,便看着朋友圈的朋友们开始晒赞晒赞引起新一轮点赞。
我觉得社交网络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就是“赞”这个按钮,这个功能完全击中用户的痛点,而且大大降低了UGC的成本。自2009年,社交网络平台facebook在页面中加入了“Like”按钮插件,点赞功能就在各类社交网络中沿袭下来,成为人们在网络交流互动中离不开的工具。无论朋友是发生了好事还是倒霉事,我们都会习惯性地去点一下赞留个印记。
笔者认为,微信朋友圈里的情感是基于现有关系的基础之上的。如果两个人之前关系就很好,那么朋友圈的交流则可以加深这段感情,同事间的点赞或者情侣间的互动等等,大抵如此。此类群体能够通过点赞去认识了解别人的生活,是对双方之间彼此感情的一种肯定。至于那些原本就很少出现在对方生活轨道的人,朋友圈的作用大多是信息的分享传播,无聊时的吐槽消遣或是利益上的联络交换。
不知道是否你也有过此类遭遇:我找了一圈,在我的点赞圈里没有发现你的身影,于是,我好气哦,可是还是要保持微笑。只因你都给其他人点赞了,就是没有点赞我的。此时的你我想的又会是什么?一,你设置了不看我的朋友圈;二,我给你发消息让你给我点赞,你都选择不看我的朋友圈或者不点赞。
笔者还想提出一个问题,在社交网络上(尤其中国社交网络中)充斥着大量的吐槽甚至是造谣,为什么这些人很无聊的要制造这些毫无意义的内容?因为他们渴望自己的情感(或者正面或者负面)得到认可?还是由于群体趋同性,用户希望自己的情感也能够找到相应的群体?又是什么可以让某些不合理的事情(暴力抵制日韩货)变得合理?
最后,不妨和笔者试想了一下如此情境:朋友圈开发了一个“Do I look like I give a shit?”的按钮插件放在“赞”旁边,你会不会变成一个勇士敢直爽地按下这个按钮,是否有如同往常点赞狂魔一般的魄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