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者、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专栏作家朱晓剑先生在《美酒成都堪送老》《成都旧时光》文集中,都有猎及有关春节风俗的文字记录。信手拈来,随笔写就,虽然是以成都为背景展开,在那个时代下,今人阅来,想来也是妙趣横生!想必,朱先生一番心思,知者几何。
好在,他曾说,生活即民俗,民俗也是生活。推理,年味是年俗,年俗也是生活。既然是俗是生活,则是千百年来我们骨子里继承遗传的密码了。
在这个已是暖阳高照,春意盎然的除夕日,抛开晓剑先生的文章,读几首古人的除夕诗,也是一种乐趣。同时,心生万千感慨。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除夜有怀》
唐·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除夜寄弟妹》
唐·白居易
感时思弟妹,不寐百忧生。
万里经年别,孤灯此夜情。
病容非旧日,归思逼新正。
早晚重欢会,羁离各长成。
《除夜宿石头驿》
唐·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冬除夜书情》
唐·卢延让
兀兀坐无味,思量谁与邻。
数星深夜火,一个远乡人。
雁翥天微雪,风号树欲春。
愁章自难过,不觉苦吟频。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
宋·姜夔
笠泽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
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
《除夜雪》
宋·陆游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祝英台近·除夜立春》
宋·吴文英
剪红情,裁绿意,花信上钗股。残日东风,不放岁华去。有人添烛西窗,不眠侵晓,笑声转、新年莺语。
旧尊俎。玉纤曾擘黄柑,柔香系幽素。归梦湖边,还迷镜中路。可怜千点吴霜,寒销不尽,又相对、落梅如雨。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
宋·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癸巳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这样诸多的古诗,每个人角度不同,心理认知有差异,也属正常。在我们中国人讲究团圆的时刻,品味一点古人的风物记录,长一些历史典故记忆,也是一道精神佐餐!
今人看来,在春运大潮下,除夕夜回家团聚者,比古人幸运得多。我特意选择这几首诗,寓意不多。感叹今人可以飞机,高铁,动车,火车,汽车……,各种方式回家,各种回家途径。所以感受不得更多古人在除夕夜的诸多感喟!也不能想象古人的故事罢了。想来也是,珍惜当下,总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一种生活态度。在继承历史的年俗年味中,个人可以有点作为。
今天的‘’春节‘’,在中国,也才一百多年的历史。先秦秦汉时期,即以‘’立春‘’为一岁之始了。这是否是一种年俗的移风易俗?倒不是探讨的所在,存在即有道理。
我们中国人,华语华人世界,是最看重春节的。一年的忙碌奔波,最欢喜时刻,就是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品家常菜,说家乡话。敬酒举箸,其乐融融!在这个日子,多说一些欢喜话,祝福语,祈福来年,总归是可以的。
——應緣荼仁,记在丁酉除夕日。是日风和日丽,艳阳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