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件事,就是关于Gcord UI的迭代。
缘由:从点名时间初见Gcord到来现在也来公司马上半年了,我也越来越理解Gcord是怎样一种存在,之前做的通用版的UI也有点着急忙慌,目前看来并不尽如人意;真正希望能够达到的是在软硬件操作上的平衡。
一、交互
在设计上参考了IOS或Android的一些设计(交互)逻辑,但在交互上和操作上Gcord不同于手机系统,或者说是不同于手机和平板等一些设备,首先手机是和平板是手持设备,便于携带,使用场景繁多,使用单指或双指进行点击和滑动操作。Gcord在手指和手臂的使用上与手机平板等设备有明显区别——使用单指进行操作(左右食指)且使用情景单一,类似于家电的操作(位置固定,单指操作):
这样的操作方式在交互与逻辑上必然与手机平板的操作不同,所以在最初设计的时候参考了Smartisan os很多东西都是有待商榷的,这是我犯的一个明显且直观的错误。
因此,从人机工程学上重新考虑了交互,原则是:避免肩关节与肘部关节运动幅度过大。情景:1 坐着使用话机,分为肘部固定与肘部悬空,且要考虑用户放置话机的角度和桌面的高度以及位置。2 站着使用话机,则保证手臂动作幅度尽可能的小(合理范围内),以便于操作。以上总结,下图是屏幕操作难易度图示:
在做UI的时候我并没有重视这一点,在返回、相册列表切换、选取屏保的操作上都使得操作起来动作过大,不太舒适。这也反映了上面说的:盲目参考手机与平板的操作系统。
为什么理想操作区域画得靠下,因为X2下方有物理键,这样做是对操作区域的统一,还是为了避免肩部与肘部关节运动幅度过大。
二、UI
能影响到风格定位的因素我想最主要的就是目前UI设计上的潮流,简而言之就是现在流行什么就大致朝着这个方向去做,然后结合交互、优化细节、完善动效再找出自身的风格;
但总结之下我觉得能影响风格定位的核心还是在Gcord本身,这是一台固定电话,先允许我线粗略的归为家电一类,家电和消费类电子设备还是区别很大的,家电的优先级应该在有较长的使用年限、较好的稳定性和适用性,就是已用为先,就提升逼格的属性来说完全比不了消费类电子设备;在使用时间和依赖性上也是和手机平板等不在一个比较维度。根据这些特性分析显得出结论:GcordUI迭代应该具有长周期以及精准性。
为什么是长周期和精准性(假设Gcord归为家电):
先把Gcord的用户分为三类:主流用户、专家型用户、随意型用户。先忽略掉随意型用户(因为都随意了);专家型用户(一些geek或者技术宅),他们愿意去探索体验Gcord产品,不管是从功能上、交互上还是UI上,甚至希望很多对自己量身定制的功能,比较挑剔。总的来说这一类用户还是占少数。接下来是最多的主流用户,他们不会因为Gcord的技术和体验而使用Gcord,使用Gcord是因为他们真的需要利用它来完成某项任务。而长周期就是为了主流用户而打造的,就像使用Gcord的家里的父母、杂货店老板、餐厅前台或企业员工等。
长的迭代周期让主流用户不用考虑:“怎么又要升级了,之前的我都用习惯了”、“升级之后怎么有Bug啊坑我啊,影响我工作”、“我用得挺好的,不升级了,升级之后又要学一次”。针对专家型和随意型用户的设计或许更有诱惑力,因为他们更识货。不过简单稳定的设计与体验却更适合主流用户。应该注意的是主流用户提出来的建议往往价值更高。
再说精准性,就是经过不断研究与优化并综合主流用户的意见与反馈后再进行迭代,长周期和精准性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长周期做不出精准,做得不精准也做不长。
所以在UI与交互的风格上应力求简洁、易用、稳定。
说个题外话:为什么现在网上看起来专家用户也这么多而且大家都在说体验,我想应该是主流用户一般都没有上网吐槽的习惯。所以如何获得主流用户的建议与反馈应是很重要的。
三、ID
目前的两款产品:X1和X2。在ID上咱们的两款话机几乎没有延续性,当然这不是什么严重问题(小米手机也是这样),况且两款机器定位也不同。而在这方面应思考的问题是如何使交互、UI、ID在设计上达到一个平衡点?这显然是最理想的状态,也是最具挑战的地方。目前需在ID定型的前提下使UI&交互契合ID以达到统一。
四、我的规划
第1步:优化交互流程
第2步:在流畅的交互上形成统一风格的UI
第3步:设计动效
第4步:综合以上,统一设计规范,使之达到初步的平衡。
在此过程中需不断深入理解和实践关于平衡点的终极问题,所有的步骤或是设计都要满足上文的人机因素以及风格定位。写了这么多貌似有点乱,但都是需要表达的。
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