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有了,意志足了,就要化为行动了,就是外在的“知人者智,胜人者有力,知足者富,不失其所者久。”
“知人者智”,为先天八卦中的巽,巽即顺,顺从规律的顺,为行动之方法。“智”,即智谋智计,即对自然轨迹的了解、把握与顺从。世间最好的办法就是跟从自然的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于物知物,于人“知人”,知物“知人”而后客观,客观而后随顺,随顺而后变通,变通而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智者乐水”,乐水之柔顺,跟从自然之流转为之顺,顺应社会之人情世故为之柔。所以,“知人者智”。
“明”与“智”合,就是“明智”。“明”在明了初心与使命,“智”在达成初心使命的方法。有“明”无“智”则少变通、易固执;有“智”无“明”则意志不坚,如墙头草两头倒。所以明智之举,既要知己,又要知彼,既要本分了初心,又要随顺知方便。
“胜人者有力”,为先天八卦中的“坎”,欠土为坎,意为凹凸之平面,凹凸即差别。因“力”而生“坎”,如水滴落入平静的水面,生出高低不平的涟漪,因坎而有差别,因差别而有比较,因比较而分高低、上下、胜负。
“力”,向外用功为之力,即力行。知了方法,就要去做,就要去行,怎么行?力行!有力方可行,如普贤菩萨的坐骑——六牙白象,愿发出来了,方法也找到了,就要如巨象一般,稳而有力,力而有功,行而有效,力无尽而绵延。所以要扎牢基础,稳健而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要明确目标,力无虚发,发而有向,力行有向为之“功”,功尽其力为之“效”;所以要持之以恒,力无间歇,功进而不舍,绵延而不绝,如原文中的“有力”,一个“有”字点明了“力”之绵延。基础抓牢了叫“能力”,行而有向了叫“功力”,持之以恒了叫“毅力”,一件事能否做好,一个人能否超越他人,就在这三点上:有没有能力去做,能否把能力化为行之有效的功力,能否坚持下去!所以“胜人者有力”。
“智”与“力”合,就是“智力”。“力”为力行,“智”为方法。“力”是行动的根本,没有力,就没有功;“智”是行动的技巧,能让“力”更好的做功。方法再多,不用力也无功,技巧再好,不用功也无用;力气再大,没有方法技巧,也只蛮干瞎整。
“强”与“力”合,就是“强力”。“强”为“力”之基,“胜己”方可“胜人”,身强方可力壮,“打铁还需自身硬”,人有多大的本事,才能产生多大的能量,人有多厚的德行,才能有与之相配的位置,所以,人要学会自强,学会战胜自己,学会积累自己的德行,人强了,力量自然就有了,对外的影响自然大了,对水面产生的涟漪自然变成惊涛骇浪了。
“知足者富”,对应先天八卦中的“艮”,艮为回头望,为止,所以为“知足”,但是“知足”并非是安于现状,而是在先天八卦的运转中达到的“知足”,如前所述,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形成了精神之不朽,然后化意为志,化精神为行动,从巽五之“智”、坎六之“有力”中形成艮七之止,所以这个“知足”之止,是建立在精神圆满、智慧充盈、有力有功的“富”的基础上的。就像一个精神富足、智慧圆满、践行有力的人,本分之事都已做好,使命之事都已践行,已然功勋卓著,这个时候,就要以这个“功绩”为基础,重新定位自己的脚步,重新审视自己的位置,所以为“知足”。
所以,“知足”是建立在精神富足、行动圆满基础上的,是本分都已做好、使命都已完成后的“止”,是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后的“观”。“知足”,就如字面意思一样:要知道自己的脚步、知道自己位置、知道自己步伐、知道自己方向。在脚步中判断行与止,在位置中判断根与本分,在步伐中判断行事之节奏与时机,在方向中发现自己的使命。所以,“常知足”,时刻知道自己的位置;“知常足”,时刻知道自己的方向;“知足常”,时刻处于“知足”的状态。
以上,“智”、“有力”、“知足”即人类行为的三大法宝,即坤之三宝,有智有力,“常知足”“知常足”,不忘根不忘法,“知足常”而“不失其所”,故而“久”。
本章的行文思路亦是先天八卦的演变轨迹,从乾、兑、离、震四卦的心性变化,到巽、坎、艮、坤的行为转变,从心到行,从知到行,这就是“知道行道”,行道“道”满而归于坤,坤极成乾,又开始新的征程,周而复始,轮转涅槃。这看似很大,却存于每一件小事之中,小到举手抬足、行住坐卧,都发于心、始于行、止于足,每一件事都是一次成长,每一件事都健全着我们的心性,每一件事都圆满着我们的德行,所以关注当下,关照好自己的起心动念,留意好自己的一言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