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年味”

随着春节的来临,勾起了我对“中国年”柔软的记忆和现实的省悟。

今天,我想分两个部分来与大家分享,探讨一下咱们共同的“中国年”。

(一)逝去的温暖

我出生在湖北鄂东北的一个小山村,家乡的年大抵也就是贴春联,备年货,吃年饭,放鞭炮,拜年等等。当然,乐趣也似乎与很多地区相同。

而我对于年的理解则是来自母亲的年货,爸爸的春联,伯父的鞭炮,爷爷奶奶的压岁钱……

我生于一九七九年腊月十六,听姑姑讲,我出生那日奇冷无比,母亲从腊月十五的晚上九点就发作了,一直到十六日凌晨三点左右才生下我。接生婆是我们当地的一名“赤脚医生”(就是无证的,自学医术的乡村医生)她从头天九点钟一直守着,直到为我顺利接生,所以我的生命也要感谢这位李姓医生。好在家里到了这个日子,吃的,用的都不缺。家里架起火盆(即烤炉,我们当地俗称火盆)烧着木炭,一家人磕着瓜子,花生围坐在火盆前守候着,期待着一个生命的诞生。可是,我偏偏不那么乖。让全家人足足等了一天一夜。

尽管如此,母亲以及全家人还是非常开心的。爸爸说:“那日正巧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所以心里想着名字必带个春字”。然而,还没来得及想出确切的名字时,就在第二日,村上的老老少少来我们家道贺时,其中,我喊“舅舅”(我们村都是按姓氏字辈来称呼的,此舅舅是同我母亲同姓同字辈)的一长辈,颇有学问。问过我奶奶后,得知名儿还未取就脱口说出“迎春”二字,我爸爸当即拍手称赞,如此,我就叫“迎春”了。

自古有迎春接福,迎春花开,象征吉祥如意,花开富贵。此后我的这个名儿也时常让我无比惬意,冥冥中觉得这一切好运气都是父母亲赋予我的,无比感恩。

儿时的年,实际上差不多在腊月十几的才开始张罗的,印象最深刻的是母亲炸绿豆丸、磨炒沙粉、做豆角粑,那些是我吃过的最最美味的零食。

母亲个子不高,养育了我们兄妹四人,上有爷爷奶奶以及伯爷爷,下有伯父以及我们六口人,一共是“十口之家”。从爷爷辈儿起,我们就是村上的“大家口子的家庭”。田地也当数我们家最多。如此,我们的父母亲做的农活也相当繁重,尤其是母亲,她一年到头不得空闲,白天忙完农活,晚上就做鞋子,织毛衣,缝补衣服,做干菜等,像个时钟不停的转呀转……

但是到了腊月间,她也断不会忘记备年货的。每一个当地的小食都是她的拿手货,每每此时我便像个馋猫似的在一旁搭帮着递递工具什么的,也是母亲要求的,她说:“女人迟早要嫁人,为人妻为人母,就得会做家务,做吃的,不然就不算个合格的女人!”

现如今想来 ,大字不识一个的母亲竟如此的智慧啊!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抓住了男人的胃,就是抓住了男人的心!

母亲做的绿豆丸外焦里嫩,味儿十足。每年她必做三四筐大竹篓,留些自家待客后,全部用棉线穿成一串串的收藏好。

昏暗的油灯下,母亲絮絮叨叨的说:“这是给你姑的,她们家在城里,没地方现磨豆浆,做不出这个味儿,那是你三姨的,她懒,绿豆收成不好 ……这,你一会儿拿去给菊伯母家,她家孩子多……”我嘴里嚼着香脆的丸子,手里拿着筷子,似听非听的点着头,心里那个舒服啊 ,惬意啊溢于言表!

母亲心地善良,为人豁达,村上有几个叔伯,由于娶妻晚,都是半路成家,叔婶不是疯癫的,就是残疾的,这样的家庭,母亲格外关心,备年货必定吩咐我往他们家送,我有时候不解,就埋怨她太傻,她总是一句:“咱家田地多,这些都是地里长的,不值个什么钱,拿去给人家尝尝鲜儿。”

是啊,虽然不值个什么钱的庄稼地里的东西,也是承载着母亲不求回报不怜惜汗水的善心啊!她,年年遵从着自己的善行,在我看来如金子般光亮!为了别人圆满的年味,她用纯朴的双手温暖着大家。

然而,天妒贤人,1996年的夏天,母亲在一场意外中去世了。从此,村上无此一人能像她那么坚持着善举。一个平凡的,善良的农村妇女带着她的温暖,逝去了近二十多年。每每碰到已满头白发,儿孙满堂的叔伯们,他们一提起母亲便满含热泪……

(二)寻找母亲的“年味”

2002年,我来到深圳打拼,在此期间成家、生子,由“一”变成了“四”。两个仔仔虽然来自农村,且长在城市,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的年跟我们截然不同,我时常替他们感到很多遗憾。在我看来,我们小时候的那份满足,那份浓浓的温情他们似乎永远也体会不到了。原生态的物质只有经过了泥土的浸润,经过岁月的磨砺,才会有那种源远流长的,淳朴的,回味无穷的年味。

我也努力过,学着做糍粑,炸绿豆丸子,腌腊鱼……当我费尽心思做着母亲先前做的小食端上桌后,孩子们一脸的不屑。确实,现而今,什么都可以拿钱去买,可是,心底的那份回忆,那份温情是用金钱永远也买不到的……

心里想着,尽管做不到母亲的那个境界,但是,至少我在努力着,我总是寻着母亲做过的事去一样样履行。每到春节 我除非有特殊情况,一般都会携着全家大小回家乡过年,而且必做妈妈做过的年货,必赠礼物给孤寡老人,带都市里的东西赠予村民,朋友,虽然都是些微不足道的东西,但是,那是延续着母亲的足迹而所做的善行,我心里是满足的,温暖的。我要让孩子们长大后也有一份温暖的,来自母亲的“年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6,163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301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2,089评论 0 352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093评论 1 29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110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079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005评论 3 417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840评论 0 27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278评论 1 31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497评论 2 332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667评论 1 34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394评论 5 34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980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628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796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649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548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羽西和简书一起创办了《儿时的年味》征文活动,唤醒了我对中国年柔软的记忆和现实的省悟。今天,我想分两个部分来...
    迎春心语阅读 2,760评论 42 42
  • 每逢年关,我就会想起母亲,想起母亲营造出的浓浓年味。母亲健在的日子,年味总是醇厚而绵长。一进腊月,母亲就开启了过年...
    云月巢云禾阅读 377评论 0 5
  • 除夕一大早,刚起床就能听见四处响起欢快的鞭炮声,那四溅的火花真让人有点兴奋,随之而来的淡淡的硫磺味充盈鼻腔,那...
    菊娘阅读 668评论 0 9
  • 小时候,年是被我们一天一天地盼来的。在老远的地方,它散发出诱人的香味。 妈妈和爸爸常说:“等过年的时候,猪就可以出...
    涧水清清阅读 345评论 2 1
  •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大型征文活动启示 唇齿间的年味——一口一年 组稿/刘姝玥 编者按 一说到春节,便少不了美食。从桌上...
    江苏文艺阅读 591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