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12月,我还不到16岁。上了两年初中的我们被分配到坐落在北郊区的一家制药厂工作。这个厂子是化工合成制品工厂,当时属于化工局制药公司。就是生产西药的原料药。
那时候公交车的车次少、路线也少。上班要走好远去乘公交车,还要起好早。为了睡懒觉,住进了工厂里的职工宿舍。职工宿舍里住的大多是家在外地的单身职工,或者是三班倒的女工。
宿舍区远离生产车间,距离职工食堂和开水房也很远。宿舍里有暖壶,就是用铁皮边角料做的外壳,有一根稍粗的铁丝做的提手的那种。冬天洗漱要到食堂后面的开水房去打水,夏天则是去打所谓的“清凉饮料”。
暖壶用的久了,壶里有厚厚的一层水垢,看着黄乎乎的,暖壶也不保温了。暖壶是从后勤仓库领用的,有水垢不保暖不算是不能用了,所以不能以旧换新。我这种基本就算是小学文化水平的人哪知道水垢是什么成分,怎么生成的,怎么去掉,只好凑合用。
同宿舍有个姓高的老大学生,北京人。1964年毕业的,学什么专业的不清楚。在“试验室”工作。试验室负责新药品的研发,优化老产品的工艺路线。
这哥们号称有办法去掉水垢。我以为制药厂的大学生就算不是学制药的,怎么也得懂化学吧,那处理个水垢怎么也得用点化学的办法吧,然而不是。
这哥们先是用筷子捅,水垢挺硬的,筷子是那种竹子做的方棱的。筷子短,伸进壶里够不到暖壶下半截的水垢,用两个手指头捏着也使不上劲。捅了几下,暖壶靠中间部位的水垢有的被捅下来了,靠近暖壶下半截的水垢“岿然不动”。
哥们又换了“火筷子”,那东西是冬天在宿舍里生炉子用的,用8毫米铁棍(钢筋)做的,差不多有50厘米长,一头有个把手,另一头稍尖。
火筷子伸进暖壶里,够长也够硬,捅了几下,水垢捅没捅下来不知道,就听“砰”的一声,暖壶内胆被捅爆了……水垢和壶胆一起粉身碎骨。
我当时目瞪口呆,那个高老兄是张口结舌。
得,这回也不用清除水垢了,清扫了地上的碎玻璃碴子,拿着壶皮到后勤仓库领壶胆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