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一个朋友交流,谈到这个时代的流量太贵了,尤其是线上,获得一个用户的成本越来越高,大家又开始盯着线下了。我们讨论起来为何现实的流量越来越贵?按理说今天用户大部分注意力都投入在线上了, 能够让用户感知到的机会很多呀。
但现实却并不是如此,用户的注意力虽然都放到了线上,但同时也意味着线上的内容也更多了,我们常说用户的注意力“碎片”,就是指用户在线上投入注意力的方式已经变成了碎片化,犹如逛街一样,一会看这儿,一会看那儿,越来越没有耐心,越看越焦虑和空虚。
这是什么惹的祸?
都是刺激惹的祸。
互联网大量的内容都是原自:赚钱的生意,堕落的内容。
我们之所以注意力“碎片化”,并不是注意力本身碎片,而是被刺激粉碎了,更是被线上的内容撕碎了。一个比一个刺激,一个比一个诱惑,于是我们的注意力就这样一回被这个刺激一把,一回被那个诱惑一把。
我们的注意力就是在这样的刺激和诱惑中,成就了别人“诱惑内容”的阅读量,成为了别人广告的点击量。
同一个内容,我们收获的是刺激和焦虑,而内容背后的生意机器却收获的是影响力和广告收入,这就是今天互联网流量的主流生意逻辑。所谓的羊毛和猪,不过是诱惑的事物和变现的注意力。
但这虽刺激,低俗却不违法,这也就是市场经济,我很早认识到这个问题,在两三年前就刻意的关闭了那些能够影响我注意力,专注力的内容应用和通知,因为我知道,对于这些内容投入再多的注意力也收获不了对自己成长有效的能力。
但即便是如此,每天还是有大量的时间被即时通信给占有了。
我们都说这个时代连接方便了,但真的是沟通“效率”更高了吗?从连接效率,沟通内容数量的角度确实如此,但质量却未必。
我们投入了这么多时间在社交上,并没有让彼此的关系变的更信任和融洽。
一件小事情,我们总是一遍遍的文字来语音去。理解了一遍又一遍,我们理解成本再越来越高,一件事情本来几句话可以交流清楚的,很多时候,我们却要更长的时间在确认感情和内容。
于是,我们不断的在不同的信息之间穿梭,不同的内容之间确认。。。内容碎片,注意力更加变的不专注。这同样是注意力碎片的后遗症。
从几何时,我发现对于沟通,电话反而对于问题的讨论要比社交工具更高效,最起码在电话沟通的这段时间里,彼此是专注的,注意力都投入在彼此当前的沟通过程中,耐心倾听,用心表达和形成共识,可以用更少的时间,形成更快的共识。
流量,刺激,碎片化,依然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签。然而面对成长、效率、专注力却又是个人成长的必要素质,在时代旋律和个人成长之间,我们要学会反思,不要随大流,要从成长目的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手段,不随大流的被刺激,不无效率的慢社交。让自己的注意力重构成整体,用心的体验每一个事物过程。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