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繁华》是自读课文,教学耗时一课时。课前导入让学生通过《清明上河图》高清动图的观看,用了五分钟的时间浏览这幅名画,让学生自己谈谈感受。再去看看文章是如何描述和评价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和艺术地位的。
自读课文,所以引导教学时主要围绕六个问题展开。
1.速读课文,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介绍社会背景,引出说明对象—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第二段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作者。
第三段总体介绍《清明上河图》
第四段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画面的内容。 第五段介绍《清明上河图》艺术和历史价值。
2.《梦回繁华》描写了几处场景?“繁华”在何处?
写了三处场景:
画面开卷--汴京近郊的风光。
画面中段--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
画面后段--汴梁市区的街道。
“繁华”体现在相关段落:
①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床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②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杄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
③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各类店铺经营着罗帛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另有医药门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作者写了这三处场景,先写画面开卷城郊,笔触转到画面中段的汴河两岸,文又转到尾声的街道。这种“按事物空间顺序来写作”的方法就叫做“空间顺序”,空间顺序使我们的文章更加有条理。
那么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说明的顺序叫做“逻辑顺序”。本文还采用了逻辑顺序,纵然画面内容纷繁复杂,但依然能条理分明、层次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4.梦回繁华的意义是什么?
作者以《梦回繁华》为题,既有对宋朝科技文化繁荣的骄傲,又有对近代丢失中华文明先进性的遗憾。反映了南宋人民渴望国家统一,回到当年繁华太平年代的强烈愿望。让我们回忆古文明的灿烂,也希望我们的下一代继承并弘扬这种繁华文化。
5.本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1)列数字:“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使用准确的数字,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大小。
(2)打比方:“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把《清明上河图》比作“一部乐章”,说明它宏大、优美而富有变化的特点
(3)引资料:“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引用《东京梦华录》,准确说明了《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增强了说明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4)摹状貌:“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作者用摹状貌的方法写活了画面细节,化静为动,使得画面描写生动至极。
6.本文语言的特点是什么?
语言上主要是大量地使用四字词语。这些四字词语,不仅概括力强、精炼,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读起来朗朗上口,使语言精炼、生动、典雅、富有韵味。
在课文的学习和讨论过程中,关于说明方法的使用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今后在说明文阅读上应该做相应的练习予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