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京东的一年挺好的,对物流业的变革充满了信心”,蒋方舟发微博如是说。这当然是一个小笑话,眼见迈入青年作家的行列,不再是“天才少女”的她,以日记的形式记录在日本生活一年的经历。她说这是她最坦诚的一次写作,冷静观察着自己,将自己毫无掩饰的袒露出来。起码我认为这话是有可信的成分的,因为书中的文字,毫无掩饰,没有过多的修饰言语,直白简洁的只是在讲述事与物,以及内心所闪过的想法和感受,没有对错和审判抒情。
一个作家的生活,她所处的环境以及看待事物的视角,是我所好奇也想了解的。她把自己从原先被动加速的生活中抽离出来,隔离在另一个国度,没有目标和意义,孤独到认真咀嚼每一口食物,剖析每一个想法,体悟每一件小事,审视自己。我也曾在毕业之后工作之前的间隔年去寻找生活的意义,我以为我会变成一个新人回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人不认识自己,然而正像文中所说,我们只是更像自己本该成为的样子。
回归文本,整本书都是在以第一视角纪录作者看到的事与物,包含衣食住行。从最开始面对满街美食店,无法克服一人吃饭的羞涩到一人专注吃三碗米饭,居然感到很治愈。喜爱住在铁道旁边,听规律的噪音而不是宽阔马路上异常安静的瞬间突然鸣笛。在异国他乡接待自己父母时,许久未见的想念也会因为吃饭的分歧感到“爱想象中的人很容易,可当他们来到你的面前,爱他们就变成了一件困难的事”。这些事情有点琐碎,却也真实。
除去物质生活中那些琐碎,书中大量的篇幅都是讲述精神文化生活的感受。作者的足迹遍布各类美术馆、博物馆以及寺庙,参加和观看不少电影展、歌舞伎、烟火祭以及读书会等艺术性活动。就某一次电影展,她提出一些男艺术家在其作品中遇到男女关系缺乏推动力的情况下,就用“性”作为万能的解药,这是缺乏想象力的,而其描述的性工作者往往单纯至善,与现实生活中相关工作者真实情况报道是有所背离的。说的有一些道理,仅凭单纯的想法创造出的人物缺乏生命力,要拒绝固定思维带来的局限,圆形人物总是比扁形人物更有活力。譬如如何让读者对一个杀手心生怜悯,只用杀手在执行任务的路上解救一只猫,这样的戏剧冲突会让读者又恨又爱。
而关于作家这件事,她认为所有的职业中,只有作家越清醒才越优秀,其他的职业的成功或多或少都要伴随一定程度的自我催眠,攻克缺点战胜脆弱,而作家要住在自身缺点搭建的监狱里。(这一点我并不是很明白,这难道是作家的通性吗,都要被自己困住,为了揭示恶的一面?未免太过痛苦)。同时她强调作为一名作家,本身属于脑力劳动者,却也要有体力劳动者的觉悟。其身边很多作家创作能力的下降有很大原因并不是灵感的枯竭,是体力的衰退而无法集中精力创作。村上春树为了写作每天早上五点起来,写四五个小时,自律是保持高产的必要条件。联想到万维刚老师解读的一本书中说过,创造力是一种状态,让一个人进入到“心流”状态下,达到出神,以忘记自己,忘记时间流逝,能做复杂工作又有愉悦感,而这种状态可以通过刻意练习达到,从某一方面,在强调勤奋的必要。
Ps:七七八八,文中除去一些地理名字和文化典故让人感觉无所适从,还是一本容易读的书,毕竟对于一个决定要读一些书却没有什么经验的人来说,一开始要选择一些轻松一点的书,马上就看《未来简史》 、《超预测》这类书籍,真的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