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小例子
前段时间发现我女儿习惯在洗澡或走路时带着电话手表听故事,似乎在忙着其他的事情,又似乎在听着故事,为此我还特意取笑过她。直到我突然意识到她可能是在模仿我。因为我一直都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早上洗脸刷牙护肤做饭的时候都在听着音频。
好吧,我意识到这原来是因为模仿,而模仿的对象就是我。
对于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我们又爱又恨。这个时候,我不得不认真的琢磨,如何来正确处理孩子对于模仿这件事情,以及这种能力。
相信很多父母对于模仿这件事,有着各种疑问和担忧:
孩子处在怎样的朋友圈?都在模仿哪些行为?有没有不好的影响?
孩子是否能辨别,还是盲目的崇拜和跟风模仿?
孩子如果一直都是模仿,那怎样才能超越呢?
我们天生具备一切所需的模仿本领。孩子通过模仿父母及在以后的成长岁月中模仿同龄人学会了说话。通过模仿自己生活中出现的重要人物,我们学会了如何言行举止。通过无意识地模仿他人的思维行动模式,我们学会了如何去感受成功和失败。确实,通过模仿,我们学会了生活。
古有燕国的少年一味的模仿邯郸的走路,结果没学会,还把自己原来的走路姿势给忘记了。
今有腾讯的模仿战略再创新而成就了如今的腾讯。
那么,在模仿的这条路上,作为父母的我们的孩子,到底是活出了自己,还是迷失了自己?
模仿的认知
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最早对模仿进行研究,1890年出版了模仿律一说。他认为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
心理学基础知识对模仿进行了分类,模仿可以分为有意模仿与无意模仿两类,有意模仿是模仿者有目的主动的模仿,即使他不了解别人行为的真正意义,但由于他觉得模仿别人能获得好处,于是就在行为上仿照他人。无意模仿并非绝对的无意识,只是意识程度相对比较低。
因此,做为父母我们需要把握2大关键点,让模仿更有价值:
1、引导孩子对模仿对象的判断力,从无意模仿到有意模仿;
1)尚且无法判断孩子是否能理解某些模仿的意义和影响,做为父母需要引导孩子对模仿的判断力;
就拿现在的追星潮来说。
现在的孩子从初中开始,甚至更早,就开始有自己崇拜的偶像,各种爱豆同款服饰,模仿声音,甚至整容,只有你没想到。
俗话说,堵不如疏,疏不如引。
为此我还跟我女儿一起讨论过我的偶像王一博。
“你知道我喜欢他的什么吗?”
“知道呀,喜欢他酷酷的帅帅的呗。”
“那照你这么说,帅气的明星可多着呢。”
“那是什么呀?”
“其实妈妈一直都很欣赏他对自己感兴趣事情的态度和行为。你看他,只要是他喜欢的事情,他将会投入百分百的认真,狂热和坚持。眼看着他从一个菜鸟的坦然,但是哪怕再忙,他也会挤出时间坚持练习。就这样看着他一点点进步。直到最后看到他在屏幕前和行业高手去PK。”
“妈妈通过这个事情,是想告诉你,我们都会有自己崇拜的人,但有些人只是单纯的模仿他们打扮的酷酷的,可能还要花很多钱整容成他们的样子,最后把自己都整残了。而有些人却是学习他们很好的品质,反而让他们越来越优秀。所以我们需要来判断哪些模仿对我们是好的,哪些反而会对我们不好。”
2)有意的引导孩子对好的模仿,在开始时可适当给孩子一些直接的收获或好的体验,这样她更愿意去模仿,并坚持形成好的习惯;
通常来讲,对于不好影响的模仿,比如懒惰,抄袭等,往往更容易接触到也更容易形成,并且会在短时间一时痛快,诱惑确实很大;
对于好的方面的模仿,比如每日阅读,每日复盘等,往往需要先付出,并且在短时间内不一定能看到成果,所以更不容易坚持。
准确来说,模仿是对特定能力、特定优点的结构进行观察、分析并复制的过程。
正因为如此,在有意引导孩子对好的模仿时,为了让孩子坚持下去,可以尝试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在某一阶段,给孩子一些好的反馈或奖励,让她看到这其中的成长或收获;二是在这个过程中给以孩子具体的支持,比如一起模仿,或者引导孩子如何模仿等。
2、模仿但超越模仿本身
如果学习和成长只在于简单的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
而我们对于模仿的偏见和误解,也往往是因为停留在模仿这个动作和表面行为而产生的问题。
1)从对表层的模仿到对内部实质的模仿
孩子的认知有限,很容易看到的是表面的行为,也更容易从这些表面来模仿,同时很多模仿也仅止于此。
就说我女儿模仿我拿电话手表听故事这件事情,当我意识到她可能只是停留在对我听音频的这个直观行为的模仿时,我跟她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沟通。
“你觉得妈妈这样听音频的方式怎样?”
“我觉得很好呀。”
“可妈妈也很烦恼,我有时候听着听着就走神了,结果就会错过很多内容。不知道你拿电话手表听故事时,会不会也出现这种情况?”
当她看到我很坦白的说时,她似乎对于她自己走神这件事情不再那么难以启齿和不知所措,连忙说道,“妈妈,原来你也这样呀?我就是有时洗澡一不留神就开小差了。”
“是啊,所以妈妈听了一遍后对于漏掉的内容再返回来听,听完之后我自己在脑子里再琢磨和整理,然后找出其中的关键点,再花时间来消化。你觉得妈妈这种方式怎么样?”
“哦,原来你还要这样做呀,我是说怎么我就记得不多呢。那我也可以跟你一样,听完后找出故事里的成语,要是写的好的句子,我就再听两遍,也跟着学习。”
“这样很棒,你可以尝试后再跟妈妈分享这样是否比只是简单的听会好些?当然,妈妈也想告诉你,有时候我们学习别人,模仿他们的行为,这只是一个方面,更主要我们要去看他们背后的我们看不到的东西,而不只是简单的模仿表面的行为。”
“看不到的东西是什么呀?”
“就比如,你之前只看到妈妈听音频,没看到妈妈听完后还要思考总结,比如,有些人看到王一博小哥哥在哪都拿着他的滑板,却没看到他再忙也要抽空练习滑板。”
看到她若有所思的点点头,虽然她还没完全理解,但至少开始有这种意识,可能后面会开始留意从单纯的行为的模仿延展到背后内容的思考和模仿。
给到孩子一个触点,引导她在正确的方向上开始探索未知和可能。
2)在模仿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独特方式
优秀的人,不论其职业或兴趣如何,都具备精湛的模仿能力,他们知道什么是有用的,并且能够持续致力于改进那些有用的东西,这其实就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独特方式。
对任何一个领域的杰出人物进行考察,你都会发现他们能够本能地找到“导致差异的不同之处”。那些佼佼者知道“好”和“出色”之间的差别在哪里。
模仿不是为了成为他人,而是为了更好的成为自己。
希腊亚里士多德说,严肃的人模仿高尚的人的行动,轻浮的人则模仿卑劣的人的行动。
模仿可以影响我们的心态,从而影响到我们获取的机会。时刻注意生活中的闪光点,我们就可以影响自己认识事物的方式,同时也对我们共同生活或每天接触到的人们产生影响。模仿是把剑,只要我们用好,终会化为孩子手上的一把利刃,让他在通往成长的路上更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