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家有二胎,妈妈们最头痛的事情之一,就是老大和老二不停地吵架或打架。手心手背都是肉,打痛了谁妈妈都心疼,批评哪个都不合适。
我们家姐妹俩虽然年龄相差7岁之多,也免不了每天吵架打架无数次,有时听到小的哭大的叫,看看一池子的待洗碗筷,想想满盆的脏衣服,回头看见客厅一地狼藉......
我要深呼吸无数次,才能打消甩手离家出去清净一会儿的念头,才堪堪忍住朝俩娃大声吼叫的冲动。
要公平公正地调解她们之间的纠纷,需要心平气和,不吼不叫,更需要斗智斗勇。
那天小曦和小诺又爆发了世纪大战,结果妹妹小诺哇哇大哭,涕泗滂沱地跑来告状:“妈妈,姐姐踢我!呃!打我!呃!”她已经哭得打嗝,话也说不清了。
小曦则在一旁气呼呼恶狠狠地瞪着妹妹,手里拿着一支损坏了的签字笔。
我关了灶台上的火,拉开厨房的移门走出来,看到这种情形,真是一个头两个大,心累。
2
我找了个小凳子坐下,在心里跟自己说:“别生气!别生气!别生气!”然后把姐妹俩叫到跟前来:“我现在是法官,请你们分别说说事情的经过,我来断案、主持公道!”
妹妹还在打嗝,表达不畅,便由姐姐先说:
“她在很近的地方看电视,我叫她后退她不听,我就拉她,想把她拉到沙发上,她甩开我的手,我就把电视关掉了。然后她就哭了,还把我的笔摔坏了。”
姐姐说的时候,妹妹已经不哭了,聚精会神地听姐姐讲述,并好几次想插嘴说明什么,我朝她竖起食指说:“嘘!还没有轮到你说,再等一会儿。”
我假装自己是法官,语气很平静地跟姐姐说:“讲完了么?还有别的要说吗?”
姐姐想了会儿补充道:“她弄坏了我的笔,还污蔑我踢她。说完了。”
我转向妹妹:“现在该你说了。”
妹妹一脸严肃地回忆道:
“我在很近的地方看电视,姐姐叫我后退,我想自己走到沙发上去,不要她拉我,她就把我的电视关掉了,那是我好不容易才找到的动画片(我们家用IPTV,找指定的动画片要按许多按钮),呜~~~”
她扁着小嘴,眼看又要哭了,我赶紧提醒她我现在是法官不是妈妈,她飞快地擦了擦眼睛,继续说:“我就把姐姐的笔摔了,然后姐姐就打我20次,踢我20次......”
姐姐试图插嘴为自己申辩,我也对她竖起食指:“嘘!现在轮到妹妹说。”
“她打了哪里?踢了哪里?”我语气平静地问妹妹。妹妹伸出小手给我看,并说打了手心。我再追问她姐姐用什么打,用什么踢。
妹妹:“用手打,用手踢!”
姐姐忍住没有插嘴,手指着妹妹,表情很夸张地看着我,用口型说“用手踢!”
我不理姐姐,追问妹妹:“她用手打了几下?”妹妹小声说:“三下。”
我阻止姐妹俩争辩和吵闹,提醒她们只说事实,并追问她们有没有什么要补充的。
3
我告诉妹妹,用脚才叫踢,用手叫打。
接着简单复述了事情的经过,问姐妹俩我说得对不对,有没有需要补充的部分,她们俩零零碎碎地补充了一些细节后,对我复述的事情经过都表示认可。
这时候姐妹俩的情绪已经完全平静下来了,甚至兴致勃勃地参与这个“游戏”。
最后到了“法官”判案的环节,我先针对姐姐的行为,做出如下“裁决”:
1)姐姐提醒妹妹保护眼睛,远离电视,这点值得表扬,我和妹妹一起对她竖大拇指说:你做得对!
2)姐姐打妹妹的小手,这肯定是不对的,所以我和妹妹一起朝她瞪眼儿3秒钟。姐妹俩听到我宣布的惩罚方式后,齐声大笑,然后妹妹和我非常愉快地瞪着姐姐。
我对妹妹做出如下判决:
妹妹摔坏了姐姐的笔,必须被我和姐姐瞪眼儿3秒钟;妹妹污蔑姐姐踢她,打她的次数也夸张了,再被瞪眼儿3秒。
当我和姐姐第二次朝妹妹瞪眼儿的时候,她的脸色已经变了,马上就要哭出来的样子。
为了安抚她的情绪,我搜肠刮肚地想她有什么值得肯定和表扬的行为,最终为了鼓励她下次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我和姐姐一起朝她伸出大拇指说:加油!
这才让她微笑起来。
最后,我提议三个人交叉握手,以示言和。姐妹俩非常欢快地握了好半天的手。
4
当天晚上临睡前,妹妹跟我说:“妈妈,我好喜欢今天玩的‘法官游戏’,我们明天继续玩吧。”
从那以后,姐妹俩发生争吵打架,就会立即来找我主持公道。我总是一脸严肃地说我是法官,她们就能迅速安静下来,开始准备陈述。有时为了谁先说,还得来一次“石头剪子布”。
几天后,姐妹俩已经能很好地遵守规矩,不会在对方陈述的时候插话,要发表意见会举手示意。
这件事让我很感慨:养育孩子是个斗智斗勇的活,既劳力更劳心。许多时候都没有明确的规矩可行,需要我们用爱心去包容,用耐心去化解。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二胎之间的日常生活,充满了欢声笑语,更充满了鸡毛蒜皮的打闹争吵。我们做父母的只能抓大放小,大方向不错就好了,小细节不可能断得分毫不差,许多时候不过是和稀泥。
5
仔细想想,“法官游戏”竟有不少好处呢:
1)能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
姐妹俩为了让“法官”判定自己有道理,要尽量有条理地叙述事情的经过,言简意赅,抓住重点。这个游戏玩了几次之后,妹妹陈述的条理性明显提高。
2)让孩子关注事件本身,而不是情绪
通过让孩子回忆并叙述事件,能让她们的情绪迅速平静下来,把注意力放在事情本身,关注冲突中自己和对方的表现,而不是执着于生气或愤怒的情绪之中。
3)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理顺因果关系
旁听对方陈述,可以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理解对方行为的原因,理顺因果关系。
比如有一次,妹妹要午睡,姐姐横躺在妹妹的床上赖着不走,并假装睡着了,妹妹用衣服拍打姐姐十多下,姐姐才愤而反击。
事后妹妹陈述:“我看姐姐睡着了,我想只能把她打醒了......”听到这里,姐姐忍不住捧腹大笑,并理解了妹妹为什么拍打她。
4)让孩子学会安静地等待
“法官”我规定陈述的过程中,另一方不能插嘴。她们因此学会了耐心等待,更学会要谨记自己的观点,不被对方的思路带着跑。
5)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因为孩子们面对的不是“妈妈”,而是“法官”,她们能作的不是撒娇耍赖,而是严肃认真地陈述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观点,所以她们往往能快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6)妈妈的情绪不容易失控
假扮“法官”的身份,让我从“妈妈”的角色里跳出来,保持心态平和,不挑剔姐妹俩言行是否妥当,不苛责她们是否友爱,这能最大限度地防止我的情绪失控。
7)能迅速化解孩子的心结,不伤手足之情
家时讲爱、讲情的所在,不是讲理的地方。所以,“法官”最后如何裁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能迅速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把他们的冲突和矛盾转移到游戏上来。
那天我裁决完之后,妹妹要求再来一遍这个“游戏”,被我拒绝后,姐妹俩躲在房间里商量:要不我们再打一架吧,这样我们就能再玩一次“法官游戏”了......
6
玩“法官游戏”时,我们一定要心平气和,不要带入过多的个人情绪,要努力扮演好法官的角色。我们越像法官,孩子的情绪就能越快平静下来。
要尽量不偏不倚,“秉公执法”,并有适当的奖惩,让孩子明白基本的是非对错。同时注意观察和安抚孩子的情绪,不能对着其中一个可劲儿批评。
“法官游戏”是我灵机一动想出来的,并不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产物,其中必然有许多不足之处。
我把它分享出来,并不是说它值得大家照搬照抄,只想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希望大家能有更多的“灵机一动”,用以处理生活中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鸡毛蒜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