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W. 爱默生
第四章语言
语言是自然襄助于人类的第三种功用。自然乃是一种载体,这可以在单一、双重和三重意义上理解,即:一、词语是自然事实之符号;二、特定的自然事实是特定精神事实之象征;三、自然是精神之象征。
一、词语是自然事实之符号
博物学之作用是在超自然史方面给予我们帮助:外在创造之作用是为我们提供语言,以描述内在创造之存在与变化。用来表达一种道德或智性事实的每一个词语,如果对其追根朔源就可以发现,它们都借用了某种物质外壳。正确的意思是笔直;错误的意思是扭曲。精神原本指风;犯罪意味着越界;傲慢的意思是扬眉。我们说心以表达情感,用头脑指代思想;而思想和情感又是从可感之物借来的词语,现在被挪用来指精神实质。词语的这种演化过程大多不为我们所知,因为它们发生在语言形成的远古时期;但是同样的倾向每天都可以在孩童身上观察到。孩童和未开化之人只使用名词或者事物之名称,将它们转化为动词并用于类比心理活动。
二、所有的词语都在源头上表达某种精神意涵,这个语言史上显而易见的事实,我们却最少受惠于自然。具有象征意义的不是只有词语;事物也有象征意义。每一个自然事实都是某种精神事实之象征。自然中的每一个表象都对应于某种思想状态,而这种思想状态只有通过将该自然表象呈现为图画的方式才能得以描述。暴怒之人是头狮子;狡诈之人是条狐狸;坚毅之人是块磐石;博学之人是把火炬。羔羊清白无辜;毒蛇用心险恶;花朵感情细腻。光明与黑暗常用来表达知识与愚昧;火热描述爱情。我们身前身后可见的距离,分别是我们心目中记忆与希望的意象。
在沉思中凝望一小时河水,谁不会记起所有的世事变迁?把一块石头扔进溪流,激起的那一圈圈荡漾的涟漪就是力量之美的化身。人能意识到一种宇宙之魂存在于其个人生活之中抑或之后,在那里,正义、真理、爱和自由的天性,宛如在苍茫的天穹中一般,迸发出生机并熠熠生辉。这种宇宙之魂,他谓之为理性:它不属于你我他,我们反倒归它所有;我们是它的财产和臣民。世俗私事被掩埋于其中的蓝天,那永远静谧、充满永恒天体的蓝天,就是理性的典型。我们从智力角度考虑称作理性的东西,如若从与自然的关系考虑,就谓之为圣灵。圣灵是造物主,本身就具有生命。各个时代和国度的人,都在自己的语言中将其具体表述为圣父。
显而易见,这些类比非但没有什么侥幸或任性的成分,反而倒是恒定不变并弥漫于自然的。它们并不是这里或那里几个诗人的梦想,不过人类喜欢进行类比,善于研究存在于所有客体之中的各种关系。人类被置于万物之中心,每一种事物都会向人类发出一缕关系之光。没有这些客体,人类就不能被理解,反之亦然。博物学中的所有事实,如若被自己吸收,就毫无价值可言,就像单性植物一样结不出果实。但是倘若将其与人类史结合起来,便会呈现出勃勃生机。整个植物志,林奈和布冯的全部著作,都不过是将事实枯燥地分类编目而已,反倒是这些事实的最为细微之处,比如某种植物的习性,某种昆虫的器官、功能或声响,如果将其在思辨哲学中用于说明某个事实,抑或在任何方面与人的天性联系起来,就能够以最具活力、最令人惬意的方式对我们产生影响。植物种子那种小小的果实,在所有的话语中都被用来指影响人之天性的各种类比,到了保罗那里,他将人的尸体称作种子:“播下的是自然身躯,长成的却是精神之体。”地球围绕地轴和太阳的旋转运行,造就了日子和年份。这些是一定量的纯粹的光和热。可是,人的生命与季节之间就不具有类比意义吗?季节就无法从那种类比中获得庄严与悲怆吗?蚂蚁的本能,若就其自身考虑微不足道,可是一旦发现一丝关系从蚂蚁延伸到人,那个小苦力就会被视为一个监视者,一个雄心勃勃的小躯体,于是它所有的习性,甚至据说最近发现的它从不睡觉的习性,都变得崇高起来。
由于有形物与人的思想之间存在这种根本的联系,只拥有生活必需品的未开化之人,往往借助图形进行交谈。我们追溯历史,发现语言越古老就越生动,而在其起始阶段,语言全都具有诗性,或者说,所有的精神事实都借助自然符号得以表征。我们发现,相同的符号造就了所有语言的原初要素。更进一步还可以发现,所有语言的成语,在最为雄辩有力的片段中彼此相近。而且,由于这是最初的语言,因此也是最后的语言。语言对自然的这种直接依赖,这种将外在现象转换成人类生活某种意义的做法,永远不会丧失其影响我们的力量。正是这一点,令性格坚强的农夫或山野中人的谈话引人入胜,从而让所有人都乐在其中。
因此,自然是一个阐释者,人们借助于它和同伴交谈。一个人将其思想与适当的符号相关联并且表达出来的能力,取决于其性格是否朴实,也就是,他对真理的热爱,以及他想毫发无损表达真理的欲望。人类的堕落导致语言的堕落。如果性格之朴实和思想之独立被盛行的次要欲望——富贵欲、快乐欲、权力欲和荣耀欲——所摧毁,而且口是心非和不实之词取代朴实和真理,凌驾于作为意志阐释者的自然之上的力量就会在某种程度上消失;新的意象不再被创造出来,旧的词语就会被歪曲,用以指代它们并不是的事物;当金库里没有了金银,人们就会用上纸币。在适当的时候,骗术就会被揭穿,词语则丧失激发人们理解和情感的所有力量。在每一个文明悠久的国度,都可以找到数百名作家,他们能短时间相信并让别人相信他们看到且表达了真理,不过他们并没有自动地给某种思想披上自然的外衣,而是无意识地从自己国家最重要作家创造的语言中汲取养分,而那些最重要的作家,指的就是从根本上坚持自然观的作家。
不过,智者戳穿了这些陈腐的措辞,重新将词语与有形之物紧密联系在一起;于是乎,那种生动形象的语言马上成为一纸威风凛凛的证书,表明使用该语言者与上帝和真理结成了联盟。一旦我们的话语跃升到常见事实基线之上,因激情而燃烧抑或为思想所抬升,那么它就是用意象把自己包裹了起来。一个认真交谈之人,如果他对自己的智力过程加以关注,就会发现一种或多或少有些启发意义的物质意象在大脑中出现,每种意象往往都会与一种思想同步,为之提供外衣。因此,出色的文章和有才气的话语,永远都寓意深刻。这种意象是自发的,它是经验与现行思维的混合,是恰如其分的创造,是造物主通过他业已造就的工具所从事的劳作。
这些事实也许意味着,对于一个智力强大者而言,乡村生活优于虚伪、简略的城市生活。我们从自然中学到的,多于我们能随意交流的。自然之光永远往大脑中倾注,而我们却已忘记其存在。森林养育了诗人和雄辩家,他们的感官在没有设计且不被人注意的情况下,年复一年受到森林美妙动人变化的滋养,即便是在城市的喧嚣抑或政治的争吵中,他们也不会完全丢掉曾接受的训导。很久之后的革命时期,面对出现在国民议会上的鼓动和恐慌,这些神圣的意象将会重现在他们的晨光之中,作为往事能够唤醒之思想恰当的符号和词语。在一种高贵情感的呼唤下,波涛涌动的森林、低声吟哦的松树、滚滚流动波光粼粼的河水、山坡上鸣叫的牛群,宛如他孩提时代曾经耳闻目睹般重新显现。有了这些意象,劝导的魅力,权力的密匙,就握在了他的手中。
三、我们在表达特定意义的时候,就是这样得到自然客体的帮助。可是,一种语言能够转达如此微不足道的信息,那该是何等了不起!为了让一个人拥有他居住地方言的词典和语法,是否需要如此高贵的物种、如此丰富的形态、如此众多的天体呢?当我们用这种宏大的密码处理我们的日常事务时,我们觉得并没有将它们派上用场,而且我们也不能那么做。我们就像用火山灰烤鸡蛋的旅行者一样。当我们认为它总是准备着装点我们将会说出的话时,我们却无法回避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字符本身就不重要吗?山峰、波浪、天空,这些东西除了在我们用来作为思想的象征时有意赋予它们的意义之外,是否就没有别的意义?世界具有象征意义。所有的词类都是隐喻,因为整个自然都是人大脑的一种隐喻。道德自然之法则,如同面对面照镜子一般适应于物质法则。“有形世界以及其各部分的关系,乃是无形世界的刻度盘。”物理学的原理对伦理学的法则做出说明。因此,“整体大于部分”;“反作用力等于作用力”;“四两可以拨千斤,重量的差别可以由时间补偿”;还有许多类似的命题,它们不仅有物理学意义,又具有伦理学意义。如果将这些命题运用于人类生活,就会比之它们仅用于技术领域具有更加广泛和普遍的意义。
同样,历史名言和民族格言通常都包含一个自然事实,这个事实是作为一种道德真理之图画或者寓言被挑选出来的。于是我们就有了以下这些格言:滚石不生苔,转业不聚财;两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跛子走对路,胜过赛手跑错道;晒草要趁艳阳照;满杯水,难端平;醋是酒之子;最后一根稻草压垮骆驼;树长命要先生根;凡此种种。这些格言最初的意义,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实,但是我们因为它们具有类比含义而反复使用它们。格言中正确的,在各种形式的寓言中也都正确。
心智与物质之间的这重关系并非某些诗人虚构,而是代表着上帝的意志,因此所有人都有权了解它。这种关系显露在人们面前,抑或隐而不露。如果我们在幸运之时考虑这种奇迹,智者就会怀疑,在不幸之时,他是否并非是瞎子或哑巴;
——“难道碰到这样的事,
能像飘过夏天的一朵浮云那样
不叫人吃惊吗?”
【《麦克白》第三幕第四场】
因为宇宙变得透明了,一种比宇宙之光更高级的法则之光照彻天宇。自创世以来,从古埃及人和婆罗门时代,到毕达哥拉斯、柏拉图、培根、莱布尼兹和斯维登伯格的时代,这样的问题一直都存在,让每一位出色的天才为之惊叹并对其进行研究。斯芬克斯端坐路边,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每一位预言家从旁边走过时,都想试试自己的运气,看能否读懂她的谜语。人的精神好像有一种需求,那就是用物质的形式表现自己;白昼和黑夜、河流和风暴、走兽和飞禽、酸性和碱性,这些都作为必不可少的观念预先存在于上帝心中,并因为在精神世界中的先在影响而成为它们所是之物。事实是精神之结果抑或其最后的问题。有形的造物是无形世界的终点或者圆周。一位法国哲学家曾言,“物质客体是造物主的根本思想中必然会有的矿渣,必须永远与其本源保持密切联系;换言之,有形自然必须拥有精神和道德的一面。”这是一种生涩的学说,尽管“外衣”、“矿渣”、“镜子”之类的意象会激发人的想象力,我们还是必须借助更为细致、更具活力的阐释使之变得浅显易懂。“每一部经典,都有待用产生它的同样的精神加以阐释,”这是批评之根本法则。与自然和谐之生命,对真理和美德之热爱,都将会对理解其文本的眼睛加以净化。我们也许会逐渐理解恒久的自然客体之原始意义,以至于世界将会是一本对我们打开的书,而且每一种形式都意味着其内在的生命和最终的目标。
一种新的兴趣往往令我们惊讶不已,然而,按照现在暗示的观点,我们要对范围极为广大、数量极其众多的客体进行沉思;因为“每一个被正确领会的客体,都释放出灵魂的一种新能力。”那种属于无意识真理的东西,如果用某个客体加以阐释和界定,就会成为知识领域的一部分,成为能力弹药库里的一件新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