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即将研究生毕业的小朋友,通过家人介绍来跟我咨询关于本行业的一些的资讯。微信通过之后,小姑娘称呼我为“师姐”,我想可能是她根据目前研究生环境下想出来比较合适的称呼。微信里发了一长串的文字,看起来字字是斟酌过的,显得小心翼翼,让我回忆起职场生涯的头几年,每每跟领导或者跟客户说话,也必提前斟酌,生怕一个不小心,冒犯了。现在想想,再怎么斟酌,文字还是能直接反应出当下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有时候他人给我们机会,可能是本身他们有需求,或者他们本身是很好的人。年轻时候那些费尽心思的讨好和努力,只不过在当下给自己一点交待,让自己安心罢了。 我提出电话沟通,接通电话后,一顿输出,分享了行业动态,日后可能的发展发现,又分享了几个需要考虑的因素,例如城市,公司类型,老板风格等等。
回想起自己大学毕业,即将进入职场时,一片混沌状态,好像也没有跟其他人求助,就自己跌跌撞撞,闯到一个新世界里。回想起当时不知道是有勇气还是莽撞,自己抱着简历,闯到个个医院人事科的办公室投递,又被一次次的拒绝。最后不甘心在一个县级小医院,自己坐车到市里的儿童医院堵人投简历,最后要到了机会,进了医院,虽然是拿着低工资的待遇。那应该是人生第一次体会到了世界的巨大不公平,虽然成绩优异,但是没有人情关系的话,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想想那应该是自己在努力寻找机会的路上,走的最艰辛的时候。到了医院上班,每天累死累活奔忙,中午休息也不提供地方,只能在医院一楼的躺椅上打盹,没到下午上班时刻,头痛欲裂。拿着最低的工资,做着最苦的活,这就是年轻人刚开始挣钱养活自己的模样。
现在自媒体时代,好像很多人都在输出自己的观点,有一个观点说,选择大于努力。我认可这句话,但是对于选择没有那么的人来说,只剩下努力,才能勉强维持自己的生存。对于很多没有背景,也没有家庭支持的年轻人来说,摆在面前的选择寥寥无几,只能抓住一个机会,先让自己活下来。
计算一下我的职业生涯已经18年了。从体制内的工作换到外企,再成为自由职业,从一个城市换到另一个城市,又换一个城市。18年真是白驹过隙,仿佛一瞬间的事情。从怎么生存的危机,变成如何更好工作的想法,又发展到如何更好进行生活的缓冲,让自己慢下来更健康。
生存让我变成一个不得不激进往前奔的人,高强度奔跑的后遗症,又让自己不得不学会慢下来。就像以前是老想睡觉,就想办法让自己打起精神来,熬夜就喝咖啡。现在又不得不学习如何能让自己睡的着,拼命戒掉咖啡。人生啊,真的是游戏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