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螺旋理论指出:大众传媒有助于人们认识到当前社会的主流意见,而赞成主流意见的人可以放心表露自己的态度,认为自己的意见不合时宜的人则会保持沉默。如果看到自己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即使自己赞同,也会保持沉默。如此循环往复,一方声音越来越大,一方会越来越沉默。大概是因为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获得群体安全感。
其实这样的现象,不仅仅在新闻传播中出现,在课堂中也经常存在。我们班的孩子性格比较活泼,课下总是喜欢跟我说一说,聊一聊。但,一到课堂上,一部分人收起了“话匣子”,一部分人变成了“复读机”。
究其原因,大多由于从众心理。“看到大部分人想法一样,我不敢说自己的观点,觉得是错的。”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人多就是对的。”在面对大多数人的相同答案时,如果自己答案不一样就好似站在了对立面,害怕被孤立,要错一起错,当对于未知的恐惧大于犯错的恐惧,那么保持沉默或追随大流是最稳妥的做法,除非被点名道姓地叫起来。
此外,班上有几个各方面比较突出的学生,就像“意见领袖”或者“风向标”一样,其他学生的发言似乎间接被他们主导,总是会不自觉和他们的答案靠近,盲目附和。如果这个问题有些难度需要仔细思考,学生总会三缄其口,甚至一些时候直接问那些学生或者齐刷刷地看着他们等待他们的答案,哪怕有时他们的答案也是错的。
有些时候,在揭晓答案后,也经常能听到他们说:“我最先想到的就是……”
“那为什么不想自己坚持自己的想法呢?为什么不勇敢表达自己?”
这时,教室总是一片沉寂。
哪怕我一再强调,答案的对错不重要,课堂就是学知识的,暴露的问题越多学到的越多,不怕犯错怕找不到错误,关键是要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当答案不一样的恐惧大于犯错的恐惧时,独立思考就变得很难,缺乏主见随波逐流是最省劲的,于是几个人回答后,其他人的想法会不经大脑般跟着他们的思路走,没有自己的想法,不会判断和质疑。而往往这样的课堂,缺乏活力,我自己都觉得沉闷无趣。
如何改变这样的现象?
我想,一是培养学生的自信。
自信,来源于勇气和底气,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勇气和底气是培养出来的。当表达想法成为再平常不过的一件事,也许他们就不再害怕说出自己独特的观点。
二是营造安全的、民主的、和谐的表达氛围。
学生不是容器,等着老师不断往里灌东西。课堂上的任何人都是平等的,都有自由发言的权利,错误是学习的一部分,不会因为错误受到惩罚。老师学会倾听、善于倾听、乐于倾听,表达流畅的声音,磕磕绊绊的声音,任何声音都值得被听见,学生才会愿意敞开心扉。
语文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语文的魅力在于此,语文课堂的活力也在于此。当我们的课堂也能成为不同观点交汇的平台之时,当越来越多的学生放下胆怯勇敢地表达自我时,语文才真正散发其独特的魅力。
(王卫芳语文工作室/王亚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