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会后是周末,法定假日。运动会上所有同学都很拼,周日正好休息一天。
周一的清晨,当东边的天空微微露出鱼肚白,整个村庄就开始热闹起来。依琳六点准时醒来。她起床看窗外,有整齐的道路上,有不少人在晨跑。依琳在自家阳台上,做了一遍简单的体操,穿好衣服来到厨房。
妈妈起得很早,她在厨房忙乎,饭菜的香味扑面而来。“依琳,你上学远,趁热赶紧吃!”依琳答应了一声,坐到餐桌边开吃!她吃完一碗米饭了,哥哥和小妹才过来。
她快速地吃完早饭,刚放下碗筷,听到楼下有人喊:“依琳,上学啦!”
依琳听出是文玲的声音,她答应了一声,背上书包下楼,推出自己的飞鸽自行车,飞身上车骑稳,文玲也迅速一起骑行。
上高中后,同学们几乎人手一部自行车。女孩子骑二六式的,前面没有横杠,轻巧好骑。男孩大多数骑二八式自行车,横杠很稳当。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自行车是高档代步工具。那时,农村娶媳妇往往用“永久牌”接新娘子。随着私家车、公交车、轨道交通等出行方式的多样化,“永久牌”自行车淡出人们视线。
自行车,记载了太多的故事,见证了老百姓生活水平的巨大变化。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成为当时许多年轻人的梦想。那时候生产的自行车绝大多数外观是清一色的黑,没有现在五彩缤纷的颜色,更谈不上五花八门的样式,可选性几乎为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自行车的角色已经发生了转变,转变成为大众化的交通工具。用五颜六色、五花八门这两个词来形容当时街上的自行车一点也不为过。
依琳的二六式飞鸽牌自行车,是她上高中前爸爸给她新买的。哥哥已参加工作,有一台二八式“永久牌”自行车。每次看到哥哥骑车的身影,特高大帅气。
依琳上初中时,班上有不少同学骑自行车上学。爸妈说她个子小,骑车不安全,也没想过让她骑车。依琳没有车,每天上学得走接近一个小时。依琳很羡慕有车的同学,梦想着,什么时候也能有一辆自己的车。
中考前,爸爸说,考得好奖赏一辆。依琳甭提多努力了,虽然没读中师,她的成绩还是很好的。依琳学自行车,使用的是哥哥的车。哥哥亲手把着自行车后座,一点点教会的。家里人都说,学会了就给买新车,依琳学得飞快,不到一周,她就能斜跨着二八自行车,不用扶骑出去老远。
爸爸说话算数,给依琳买了油光锃口的新车。这台飞鸽牌自行车--锃亮的车轱辘,浅蓝色的座垫,车前配了一个车筐,扶手上的铃铛会叮当地响。
有了这辆自行车,依琳上学方便了许多。她对这车很宝贝,每月都擦一遍车,再给它上油打蜡做保养!上油打蜡是跟哥哥学的,他有现成的工具,仔细使用就行。这车都骑了好几个月了,还跟新车一样。
两个女生刚骑上了小路,后面传来了车铃的叮当声。路太窄只能容一车行驶,依琳她俩赶紧蹬几下往前冲。到了大路上,后面的如风一般从她们身旁驶过,冲她们按了两下车铃。依琳认得,是同班的男生易军,一眨眼间,人家已骑过去老远。
两个女生赶紧往前追!她们在校门口下车,把车推到自行车亭,停放住并上锁锁好。她俩顺着池塘边的路往上走,上二楼进了教室。依琳的同桌--李永萍早到了。依琳在板凳上坐好,拿出书本和文具,上课铃想起来了。
“起立”万班喊。
全体站起,“老师好!”
“同学们好!”老师点点头,同学们坐下。
“在上课前,我说几句。我们一班,上周的运动会,成绩喜人。我希望以后大家在学习上,也要一鼓作气,力争上游!”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杨老师继续讲课。
上午两节课后,是课间操时间。所有同学快速来到操场,体育委员何海波在前领队。男生一排,女生一排,按照个子高矮顺序站好。
班主任杨老师抓得严,要求每个同学都到。杨老师是个兢兢业业的好老师,多年以来起得比学生早,睡得不比学生晚,和学生同进退。“言必行,行必果”,不论天气好坏,他是第一个到操场的人。有些发白的头发,在阳光的折射下,越发地触目。
女生队伍,最前排站的是彭秀兰,她个子最高。后面跟着的是向红。向红长得斯文白净,短发,眼睛笑眯眯的。不知道她俩在悄悄地说着什么。依琳挨着向红,在她身后站好。向正好回头,就是那么巧,四目相对嫣然一笑,都很欢喜。
向红,依琳记得她,是隔壁班的姑娘。以前上初中时,她家就住在学校后面,每天很从容地来上课。她很羡慕住得离学校近的,早上不用早起,上学不用紧忙。现在,依琳上学反倒更近一些。
“嗨,你们说什么呢?这么欢乐!”
“说杨老师,每次都说希望希望,以后就叫希望老师好了。”
“哈哈,挺有趣!这么说,真是哈。”说完之后,两人偷偷直乐。
两个青春浪漫的女孩,性格秉性都差不多,互相欣赏,话语就越来越多。她们在学校里越聊越投机,两人经常在一起读书,相比别的同学处得更好。
下一章提前阅读:黑白照
感谢阅读~,喜欢请留言或点赞~
您的支持是我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