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确每天任务完成期限,在规定的时间里做完。如设置一个25分钟的番茄钟,逼自己在25分钟内背完单词,在一小时内逼自己读完100页书等等。写作文,就只给1小时,在这一小时内让自己灵感迸发吧,不要找借口,立即行动起来吧!
2.预先设定场景以及可能发生的阻碍。如你要学习,你要设定去图书馆还是教室还是咖啡馆还是宿舍,地点的选择非常重要,选择一个场景,也可以适时更换地点。如我在宿舍自习最大的障碍是忍不住和室友闲聊和吃东西。那么我就要逼自己一直戴着耳机并提前告诉室友不要搭理我,在规定时间内吃东西。在教室学习最大障碍是旁边教室噪音以及有人会占教室,那我就要逼自己不要舍不得现在的教室,及时更换教室,千万不要到此为止就不想学了。
3.不要把自己想成新手,要与最终目标接轨。如我要参加catti翻译考试,就要每天做真题与听网课相结合,而不是一直在听网课,背单词,这样翻译能力永远都不会有提高。虽然听网课是必要的,但不能呆在舒适圈很久。如果一天为一问考试付出的时间是3小时,那么自己思考的时间一定要多于照搬学习的时间,最好是两倍,这样最能查漏补缺。背单词也是一样,如果一天要背100个单词,最好50个是单词书上的,其他的是阅读文章时遇见的。一贯把自己设定在小白阶段,那么就不会有时间紧迫感,就很容易浪费时间。也不会感受到太多痛苦,没有痛苦感的学习我觉得进步很慢。(虽然学习本身是幸福的,是快乐的,但知识学习的过程要刺激大脑,挑战极限会有痛苦感的吧)
4.输入和输出相结合。本人大三要考研,有关日语翻译方面,都知道语言学习特别强调输入和输出。我们大多数人都只喜欢输入,因为不用费太多脑细胞。对我而言,学习强度按顺序排序的话,痛苦指数如下:
NHK听力>N1听力>shadowing练习>写作文>翻译>做题>看书>背诵>学习网课=公众号学习
这里不局限于我的专业,每个人都可以列一下自己感觉薄弱的环节。有什么用呢?
学习时可以痛苦感强+幸福感强这样穿插着学习。如我现在想要强烈感受痛苦,快速进步,那我就可以连着3小时听听力,做跟读练习。(一般情况下很难坚持下来)
平时就一小时听力,一小时网课,再一小时听力,懂得搭配,干活不累~这样或许你可以学习12小时以上呢!那些痛苦感强的一般是你的弱项,一定不要把它们放在晚上学习,那样就没有斗志了,只想草草了事。最好上午,或者清晨就开始。
5.自我监督,自我奖励。那些打卡群啦,学习时长啦,只有你自己知道到底一天内付出了多少。能监督你的只有你的思想。我开始也用网上的app计时长,早晚打卡。但久而久之,学习时长开了总忘记关,卡打着打着就忘了,甚至为了打卡敷衍了事。如每天背英语单词玩要打卡,好多次为了当天打卡我飞快按完所有单词,其实并无所获。
所以监督这件事,还是与自我管理能力有关,与其被软件掌控,不如拿出纸和笔,回归最简单的列计划方式。如果一天自我感觉良好,为何不奖励自己一下?不要太过夸张,要不心思全都放在如何奖励自己这件事上了。
6.降低自己的幸福感。我们太过陶醉于娱乐世界,导致我们的快乐大多于与追星,追剧,聊八卦,吃美食相关。而那些普通的饭菜,角落里静静躺着的书籍,传统的课堂很难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更别说专注其中了。于是,一有空就刷微博,看小说,追剧……娱乐过后是空虚,而滋养心灵的还需那些“淡薄”物质的流动。
今日所思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