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笑话:相传,古时侯一有钱的大户人家女儿出嫁,请一木匠为其打制嫁妆,每顿饭都是一盘青菜和一盘豆腐,木匠师付餐餐都把豆腐给吃光了,剩下青菜,于是主人便问道:"你怎么光吃豆腐不吃青菜呀?"木匠师付回答说:"您老不知道啊,豆腐是我的命呢!"第二天午饭时,主人增加了一盘肉,木匠师付喜出望外,把肉吃完了,留下了豆腐和青菜,主人又问他道:"怎么今天你只吃肉而连豆腐也不吃了?"木匠师付说:"我这个人啊,只要是见到了肉,连命都不要啦!"
文学就是我的命。
但是,这么多年来,为了生存,我觉得我把我的命丢了。
01
打小爱看书。
这,大概是所有的文艺青年共同的开场白。
但是,我实在是没书可看。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没觉得委屈,农村的孩子不都是这样的待遇吗?全村都未必能找得出几本“闲书”。因为我实在说不出央求的话,所以本班“土豪”手中的小人书我也只能远远的看个书皮。所以,我就看《木匠使用手册》,那是我舅的书。
还好,我有个大姐,她一直比我高几个年级,她的课本早早被我当成课外书抢着看,《白雪公主》的故事就是从她英语书的片段中得来的。看不懂英语可难不倒我,把生词表的中文注释、课后重点句子的中文讲解、中英文互翻的练习题……全部都串起来,很容易就能拼出故事的梗概,让自己悄悄过瘾。
四年级的时候,发了一次财!我去内蒙的大姨家住了一个学期,她家哥哥姐姐很多,所以书也很多!不但有各种高年级课本,还有小人书,并且还有《林海雪原》这种真正的小说!每次有小伙伴来家里找我,我总是“哗”的一下把书箱子从床底下拽出来,“炫”给人家看,惹得哥哥姐姐们一顿嗤笑。他们看我捧着《林海雪原》就像在看一出比《林海雪原》还有趣的闹剧,把书拿走考我故事情节。别闹了,这是我小学二年级就遇到的考察好不好?那时去奶奶家住,她们看我看电影看得认真,就让我讲电影故事,我还不是讲的头头是道震她们一个跟头!林海雪原这么情节性强的故事难得倒我吗?接受考核的结果就是,以后凡是我串门,亲戚们就都知道只要用书招待我就好了,饿着都行。
幸运的是,书一路读下来,居然一直念到大专毕业。虽然学的专业是理工科,可是业余时间一直在恶补中外名著。书店、图书馆、小书摊都是我喜欢的地方。古今中外、良莠不齐,看了个眼花缭乱。
文学是什么?像是一个模模糊糊的女神,可远观不可亵玩,始终跟我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
02
小时候,听陈景润攻破哥德巴赫猜想的英雄事迹,大姐就立下宏愿要当一名科学家。我嫌科学家费脑筋,便想着要当一名作家,这样既能看小说,又能写小说,多美!
但是,因为老爸的干预,我竟然学了理科,然后又做了一名小学老师。为了弥补不能学文的遗憾,我自己拼命看书,搜索诗词网络课堂,参加中文自考,自己写日记、写读书笔记。没有目标,不成体系,不问结果,就是一个喜欢。
那时候,我在学校老师群里也是一怪,不怎么理人,不主动和校领导交际,只是埋头于班级管理,一个人认真讲课,低头看书。眼里只有学生、家人,和我的书。
文学,是我心里不敢触摸的痛!
03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大概是我的委屈感动了上苍,在我三十多岁的时候,居然就抓住了一个机会,通过一次考试,稀里糊涂的离开了学校,来到一个专门跟文字打交道的部门。
开始几年,担心自己功底不够扎实,担心自己年纪太大时间紧迫,一头扎进业务钻研里边,干的津津有味。后来,事务性的事情越来越多,和文字的距离越来越远,忙碌却不知所以。
文学,依然蒙着一层厚厚的面纱,不肯以真面目示我。
大概,穷此一生,也只能是文学圣殿的一个门外汉啦。但是,文学的魅力之于我却未减分毫。我愿意,始终如一如飞蛾扑火般向着她的光芒振翅奋飞。
因为,我不愿意再把命丢了。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否则怎肯就这么轻易说出来贻笑大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