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验证之Transwell实验


肿瘤细胞的侵袭性是肿瘤相关信号通路、药物治疗、靶向治疗等肿瘤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指标。Transwell实验是研究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最常用的实验手段。

以之前解析的肺腺癌(LUAD)文章[1]为例(具体解析见Masterpiece|空间+单细胞,轻松get 10+SCI),文章使用单细胞测序数据分析得知基因UBE2C影响LUAD侵袭过程。之后使用Transwell实验研究基因UBE2C对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RNAi可以使肺癌细胞的UBE2C基因保持在静默或休眠状态,从而构建UBE2C低表达肺癌细胞。通过Transwell实验检测比较正常肺癌细胞与UBE2C低表达肺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实验结果(图1)显示基因UBE2C沉默后,肺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变差。从而直接验证单细胞测序数据的结论:基因UBE2C影响LUAD侵袭过程。

图1 细胞功能验证实验结果图

(NC为基因UBE2C正常表达的肺癌细胞)

下面来聊一聊Transwell实验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01

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差别

细胞迁移指的是细胞因为受到刺激(化学信号影响)从原本的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的运动。损伤修复、细胞分化、胚胎发育以及恶性肿瘤转移等诸多生理/病理过程都需要通过细胞迁移来完成。

细胞侵袭与细胞迁移比较类似,但是"侵袭"需要细胞穿过胞外基质层(ECM)或基底膜基质层(BME),在这个过程中细胞先酶解去除ECM/BME的阻碍,从而在趋化因子浓度梯度驱使下完成从一处到另一处的移动(图2)[2]。细胞侵袭通常发生在正常细胞的炎症反应过程中,也常发生在恶性肿瘤细胞的转移过程中。

图2 肿瘤细胞转移过程

02

Transwell基本实验流程

Transwell小室可以架在细胞培养板的孔上,底部不接触细胞培养板(图3)。待研究的细胞接种在Transwell小室的微孔膜上,在小室和下室分别加入含有不同浓度的趋化因子的培养基(下室浓度>小室浓度)。细胞在实验时,为了获得更多的营养,会挤压自身以穿过膜上的小孔粘附在小室底膜的下表面。实验结束后,用棉签擦掉小室膜上表面的细胞,将小室放入染色液染色,使下表面的细胞着色,就可以在显微镜下拍照。统计细胞数量来评价迁移/侵袭实验。

与迁移实验不同的是,侵袭实验需要在小室微孔膜上额外包被层基质膜,包含胶原、纤粘蛋白、层粘连蛋白等(注意:有侵袭能力的细胞才可用于Transwell侵袭实验)。

图3 细胞迁移、侵袭实验示意图[3]

03

如何选择Transwell小室产品

一般来说,共培养实验、Caco-2 Transport实验及构建细胞极化模型等不需要细胞穿膜,大多选择0.4μm或1.0μm等小孔径的产品。

而在细胞迁移实验及侵袭实验中,细胞则需要穿过小室的膜、到达膜的背侧,因此需要选择较大孔径,如肿瘤细胞的迁移、侵袭实验常选择8μm孔径的产品。

04

实验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A、如何判断细胞是否有侵袭能力?

实验前先用酶谱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表达,特别是MMP-2的表达。有侵袭能力的细胞才可用于Transwell侵袭实验。

B、小室放入细胞培养板时,出现气泡,是否会影响实验?

一旦产生气泡,下室培养液的趋化作用就减弱甚至消失了。所以将小室放入培养板时要注意,如有气泡产生,须将小室提起,去除气泡,再将小室放进培养板。

C、侵袭时间要多久?

侵袭时间一般为24-48h,可以参考迁移实验,不建议超过这个时间,会被质疑是否为细胞增殖。具体时间需要根据细胞的转移能力来进行判断。

D、铺细胞前,有液体穿过小室会对实验产生影响吗?

基底膜水化后,需要检查是否有液体穿过小室进入到下室中,需要保证无液体穿过才可以继续接种细胞。

E、接种细胞是不是越多越好?

不同的细胞,其侵袭能力是不同的。接种细胞量过多时,穿过膜的细胞会过多,最后导致计数困难;而接种细胞过少时,可能还没到检测的时间点,所有的细胞都已穿过微孔膜进入下室。因此最少也要保证在收样的时候,小室内还要有一定量的细胞存在。

引用文献

[1] Zhu, Jianfei et al. “Delineating the dynamic evolution from preneoplasia to invasive lung adenocarcinoma by integrating 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 and spatial transcriptomics.” Experimental & molecular medicine vol. 54,11 (2022): 2060-2076. doi:10.1038/s12276-022-00896-9 IF: 12.8 Q1 B2[2] Valastyan, Scott, and Robert A Weinberg. “Tumor metastasis: molecular insights and evolving paradigms.” Cell vol. 147,2 (2011): 275-92. doi:10.1016/j.cell.2011.09.024 IF: 64.5 Q1 B1[3] van de Merbel, Arjanneke F et al. “Protocols for Migration and Invasion Studies in Prostate Cancer.” 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 (Clifton, N.J.) vol. 1786 (2018): 67-79. doi:10.1007/978-1-4939-7845-8_4 IF: NA NA NA

关注+转发,我们下期见咯~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