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大明星》第二季海选活动到我们小区来了。吃过晚饭,匆匆忙忙来到宽阔的广场时,已经是第三个人在演唱了。台上声情并茂,台下叽叽喳喳,年纪大的居多,中青年少见。小孩有的站在凳子上,有的到处乱跑。这场景,多么像小时候,我们在村里的大晒场上看电影啊!
七、八十年代的农村,没有电视,没有手机,没有网络,精神食粮匮乏,一场电影就是一次盛宴。晚上放电影,白天基本是没心思听课的,要忙着把这消息告诉每一个同学,要讨论上次看的电影,要猜测今天放映的电影,要约哪几个人坐在一起……晚饭基本也不坐下吃,三两口就解决了,扛着长凳,拿着小爬爬凳,要赶紧去占位置。一会儿工夫,大晒场上就人山人海了,还有四邻八乡的人远远赶来,场上坐不下,站着也要看,有的甚至爬树上去看。我们小孩则喜欢挤到放映机旁,有时趁放映时,恶作剧般把手伸到镜头前面,银幕上出现一个大手,换来一片骂声。
一张薄薄的银幕,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快乐,还有诗和远方。记忆里,看的最多的电影是《少林寺》,李连杰扮演的觉远和尚英气逼人,武艺超群,秒杀现在的小鲜肉;胖和尚的名言“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一直挂在我们嘴边;牧羊姑娘的《牧羊曲》,人人会美美地哼几句;《闪闪的红星》里的潘冬子好像一直不会老,永远那么可爱;《追鱼》里面鲤鱼精为了留在人间,忍受抽筋拔骨的疼痛,赚了我们多少眼泪啊!《铁道游击队》、《渡江侦察记》、《地道战》等里面的英雄人物是我们平时模仿的对象。一场电影让空荡荡的脑袋充实了很多,让我们的眼光走出了乡村,这应该算是童年里最美好的事物了。
再美好的事情都有结束的时候,快要放完时,大家都会时不时地转头看看胶片,默默地数数还有几圈,当银幕上出现“剧终”或“再见”时,电影放完了,快乐也收场了,意犹未尽的人们说说笑笑地准备各回各家。这时,最希望稀稀拉拉离场时,音乐又突然响起,原来,又加映一部!到真正散场时,大家恋恋不舍地看着银幕上的亮光全部消失,晒场上,又响起高音喇叭和呼叫小孩的声音。哦,有电影的夜晚,是最美好的夜晚,它给我们乏味的生活,增加了无数的快乐。
小时候为了看电影,胆子极大,只要有三四人作伴,不管多远,都敢去。就是散场回来时才觉得害怕,行走在羊肠小道上,路边的一点声响都会让我们惊叫,“啊!”大叫后,飞速逃离。前面走的调皮鬼突然怪叫“鬼来了……”顿时引得大家毛骨悚然,拔足狂奔。奔跑一阵,回过神来,狂扁此人。抬起头,皎洁的月亮默默关注着夜幕下的一切,偷偷窃笑。这时,有人拿出手电筒来,在最后面打着,大家断断续续地谈论刚才的电影,脚下飞快地走着,走在青蛙的叫声里,走在稻花的清香里。
现在大家坐在家里,动动手指就可以随时看自己喜欢的电影,再也不必东奔西跑了,时代进步了,可是,我好像再也体会不到以前看电影时的快乐了,为什么呢?想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