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不是只有你。”
“-我只有你了。”
抖音上风靡了一段时间的音频原来是《我的姐姐》电影中的一个片段,在电影中,张子枫饰演的是姐姐安然,成年后父母生了二胎弟弟安子恒,却在一次车祸意外中双双丧生,留下了年幼的弟弟,而成年的姐姐是抚养弟弟的唯一人选。她面临的问题:放弃弟弟或者是放弃未来,这就跟这部电影的另一个片名十分契合了,叫做《踢皮球》。
电影院中此起彼伏的吸鼻涕擦眼泪的声音,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是眼圈通红,我忽然想到了父母在刚开放二胎政策的时候也曾问过我,当时我很坚决地拒绝了,而现在在父母和亲戚间都会时不时开玩笑,说,“你家小孩太自私了。”“如果当时你同意了,现在你就有个弟弟搭伴儿了。”
看完电影之后,父母沉默了,大概他们可能发现了自私这两个字不能随便安在我身上。
我更是陷入了深思,如果我是电影中的姐姐,我会怎么选择?
01弟弟,以前对她来说只是个名词
整部电影以姐姐的视角展开,她一开始就为成为一个姐姐而做准备,父母为了要二胎,逼迫她装残疾人,为此她不能穿裙子,不能露出双腿。
而在弟弟出生之后,作为姐姐就不再能享受作为一个女儿的待遇,她被迫早早独立,自己养活自己。姐姐这两个字,对于安然来说,意味着责任,同时,也意味着束缚和不公。
更难过的是,一些细节更是彰显着弟弟比她更重要,写着她名字的房产证,一开始也是为弟弟准备的。而弟弟出生在姐姐上大学之后,他俩一共也就没遇见过几次,所以,他俩之间最缺乏的其实是姐弟之爱和血肉之亲。
她努力地想要考研去北京,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够脱离原生家庭,但这一场车祸,不仅带走了她的父母,还把她拉回了最不愿待的地方,她用尽自己的所有力量,想要逃离的那个原点。
一个独立自由的人生,因为抚养弟弟而悄然折断。
对于她来说,弟弟是一个负担,是一个陌生人,是阻断她前往独立自由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弟弟也是一个伤口,一看到弟弟,就想起了为了保护他而双双丧命的父母。
02放弃“弟弟”还是放弃未来?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面临
亲戚们劝她把弟弟养大,强烈反对她把弟弟送到寄养家庭:
“他可是你亲弟弟啊!”“你爸妈供你这么大,你对得起你爸妈吗?”
一直以来把她当亲女儿养的姑姑,传统教育下一次次牺牲自己,也曾是姐姐、妻子、母亲的姑姑,也不止一次劝她:
“长姐如母,你现在首要的任务就是把你弟弟好好养大。”
“你要是敢送走你弟弟,我就去法院告你!”
可是没有人替这个女孩想过,刚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她,如果带着6岁的弟弟,她的人生该怎么办,她的未来又拿什么去拼?
就像电影中,张子枫饰演的安然声嘶力竭地质问:“我爸妈死了,所有人都觉得他是我的责任,明明做错事情的人不是我!”
她一口不标准的四川话中有难过有无奈更有不解。
父母突然出车祸死了,留下了年仅6岁的弟弟,生活无法自理。而姐姐,成了唯一抚养人。姐姐安然一心只想把父母留下的房产卖了,钱跟弟弟一人一半,然后帮他找一个条件好的家庭寄养。
她不想为了一个孩子,放弃自己的未来和人生。
但如果不抚养弟弟,她就面临着所有人的指责,在道义层面遭受着非议和指指点点,个人追求和家庭责任上的矛盾,对于女性来说,几乎是一个永恒的难题。
同样优秀的男性和女性中,HR会选择男性,各大单位会控制结婚生子的女性的个数和周期,怀孕的女性拿不到工资,还会被领导用各种莫须有的罪名逼迫离职,等到小孩进幼儿园之后,发现适合自己的工作越来越少,从而不得不再次整理自己,要么读研读博,要么从最底层重新做起。
一切周而复始地轮回,可是质疑声却越来越弱,似乎家庭和独立不能两全,女性的职责最终还是转圜回了厨房、孩子与老公。
整部影片的情节和张力,都是基于这个选择来展开,背弃了如今爽文当道,各种大女主剧中将男人与权力玩弄于股掌间的题材,如果是那样的话,《我的姐姐》应该变成女孩毅然抛弃原生家庭,拥抱美好未来的小妞电影。(小妞电影:电影学界把那些剧情比较轻松浪漫,多半以女性角色为核心,男性退居配角的爱情故事称为“小妞电影”。)
可是,《我的姐姐》没有这么做,它力求真实,与苦难面对面,拍出了一种真实的困顿与挣扎。张子枫那张讨喜的国民闺女脸总是溢满了泪水,叫人看着心疼,回想起来更是心酸。
03网友两极化的评论折射出影片的现实意义
有人在电影院潸然泪下,开始深思是否二胎?
有人指责张子枫整场电影中的苦难表演,和不那么独立的结尾。
张子枫说,很难做到不共情,每一条都是满怀真诚去拍的,我也能感觉到她的情感。
安然在家里跟父母互动,也曾温馨过,可是当父母有了二胎的念头之后,她变得像个客人,礼貌而疏离,家庭的意义就是教会我们怎样去爱、怎样与人相处,而姐姐的性格其实就是亲情的缺失所带来的应激反应。
她在不断跟家人撕扯中,不断获得爱,不断感知爱,不断学会爱。
很喜欢《我的姐姐》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每个人物都是立体的,像肖央、像姑妈、像肇事司机。
电影中,还有一个人物十分打动我,那就是安然的姑妈。姑妈考上西大俄语系那年,安然的父亲也考上了中专。可家里供不起两个孩子读书,姑妈只能辍学去工作。一个月工资四五十块钱,还要分给弟弟花。
在现在的我们看来,姑妈分明更适合学习更适合深造也更值得,可是只是因为她是姐姐,她是女孩,所以她失去了机会,一生的命运都被改写。
后来,好不容易想要为自己拼一次的姑妈,想去俄罗斯做生意。
可就在那时,安然的妈妈怀孕要生孩子,没有人照顾。她只能放弃自己的人生选择,回家照顾弟媳,帮弟弟一家操持家务。直到现在,弟弟弟媳车祸去世,她依然还要照顾弟弟的两个孩子,为安然和她弟弟操劳。
当姑姑眼含泪水,说出那句“我是姐姐,从生下来那天就是,一直都是”时,电影院中无数人泪奔,也许他们是姐姐,也许他们是弟弟,也许他们只是独生子女,可是天涯共此时,人们都忍不住眼泪决堤。
好像全是那个被唤作“姐姐”的孩子,付出了那么多,几十年的光阴,在家里只有一个鸡蛋一个鸡腿的时候让给弟弟,忍着馋忍着饿说自己不喜欢吃的时候,有没有人心疼她们的懂事,还是只在电影中的一个小时中,才看见她们的委屈和牺牲。
04女儿要富养
“你是姐姐,就该让着弟弟妹妹”,二胎家庭中多么常见的一句话,却是无数姐姐心中的怨恨和遗憾。
常常有人说“女儿要富养”。这里的富养不是物质上的富足,而是指精神上的富足与宠爱。
相比起儿子,女孩的心思细腻,柔软又敏感。更容易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感知到父母在感情上的偏爱与忽视。也更容易因为童年时期的缺爱而受到难以愈合的伤害。
让我不禁想起,许多年轻女孩对于年长男性的依赖,不仅仅是物质上的需求,更多的是弥补童年的缺失。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影片中的女主角松子,有一个体弱多病的妹妹,所以家里人都会优先照顾妹妹。从小到大,松子一直在被忽视,潜意识里她都认为父亲只爱妹妹不爱自己。
于是,她从小到大都在讨好父亲,以至于转换成对于男性的依赖和讨好。
成年以后,她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却早就没办法去治愈破碎的自己,她只能一直盲目地舍弃尊严寻找爱,在被爱中感知自己的价值,可是这种畸形变态的爱只能是短暂的,在一段段失败的恋情里,她越来越破碎,越来越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
为什么影片要聚焦于姐弟关系?
当今世界,性别意识已经逐渐进步,但整体性别语境又相对敏感的时候。
研究表示,赋权女性,其实受益者不仅仅是女性。女孩每多上一年学,终生收入会增加18%,这对国家经济收入有良好的推动。
所以,不是贫穷造成了性别歧视,而是性别歧视随着贫穷的愚昧时代延续下去。
《奇葩说》中有两期立意特别好,一个是“父母该不该教哥哥姐姐让着弟弟妹妹?”
其中谢楠的一番话打动了无数人:“从小到大,太多的人教我们去让。但是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孩子你可以不让。”哪怕她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的环境中还是一直被要求让。更何况那些二胎家庭呢?
而网友的评论,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从小被灌输这种观念的人,大概很容易是讨好型人格,不会拒绝。”
“我会主动让弟弟妹妹,但不知道是出于责任感还是爱。”
“他的2岁需要被护着,我的10岁就不需要了吗?”
第二个辩题就是“生二胎应不应该和大宝商量?”
在国内幼儿园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成的孩子不愿意爸爸妈妈要二胎,因为他们担心“如果有了弟弟妹妹,爸爸妈妈就没那么疼我了……”
在这种没有安全感的开始,父母如果一味地输出要好好对二宝,要谦让,很难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
当你只有一个孩子时,你是一个家长;如果有两个孩子,你就是一个裁判。家长好当,可裁判难做。
希望所有家长在生二胎前学会如何当一个公正的裁判,不要让老大被迫长大。
影片的结尾是开放式的,在弟弟即将被领养之际,姐姐最终无法狠心签下那个要求她再也不见弟弟的协议,她穿着再也没穿过的黄色连衣裙,带着弟弟逃出“新家”,阳光下的肆意奔跑与欢笑,暖光的色调下,他们俩真正地放开了芥蒂,在阳光下拥抱微笑,没有过多抒情的话语,俩姐弟之间的对望,仿佛足以说明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