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家姑娘刚刚远嫁到南方,和邻居聊天聊到一个细节让我挺有触动:她说就一个要求,结婚后小两口单独住,不和公婆住一块。邻居说不是我做娘家妈的不懂事,现在年轻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两代人的观念也不同,时间短没啥,关键以后要几十年生活在一起,哪有不生气的呢?与其到时候生气了再分开,不如开始就不在一块住。
邻居的这番话让当下的我很佩服,丑话说在前,并且有理有利有节,在关键的问题上亮明自己的边界。婆婆明白亲家的用心,已经在同小区租了一套房搬过去了。
我做婆婆的也是这样想的。不和儿子媳妇住同一屋檐下,各有各的空间,互不干扰各自的生活,最理想的状态是书上说的那种:一碗饭的距离刚刚好。
年底放假我去看了半月宝贝孙子。和媳妇相处的这段时间,也是实操一把这几年所学的生活化心理学。首先家是儿子媳妇的家,自己不多指点,孙子是儿子媳妇的孩子,自己要尊重媳妇的做法,不以过来人有带娃经验自居。比如看到媳妇房间(让我住主卧)衣柜里除了挂着的衣服外其他的乱七八糟,心里一边笑两人的邋遢一边就有把柜子给整理一遍的冲动,但那一刻我忍住了,这是不是越界了?假如是我的柜子,我想让婆婆帮我整理吗?不想。比如媳妇房间的地,是帮她扫还是不扫?先征求一下媳妇的意见,不想当然的去侵犯人家的领地;看媳妇怕孩子冻着穿的厚,看媳妇给孩子脸上抹的香香多,想说一下自己的想法的话到嘴边又咽下了,不能越界了,让妈妈做主就行了。
常给宝贝孙子买些玩具衣服,多夸媳妇的辛苦,多理解媳妇带娃的不易,多夸媳妇会带娃,多让儿子体谅心疼媳妇,下班了多带孩多做家务;给儿子媳妇创造一些出去玩一下的时间,享受一下二人世界(媳妇两个月在家带娃实属不易)。自己忙于生意不能帮他们带娃,每月给媳妇些钱,出不了力就出些钱。他们有钱是他们自己的,这是自己做婆婆的心意。看似是出了些钱,其实这钱还是为了自己,是自己存到媳妇的情感账户里的钱。
媳妇也是知书达理的媳妇,妈长妈短亲的很。感觉媳妇比我还会做媳妇,临回郑州时又买礼物又送红包,不收都不行。
一切的关系都是双向奔赴,婆媳关系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