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记忆

很多读者看完《食事》后会觉得汪老此书写的颇为无趣,本以为能发现什么好吃的新大陆,结果看完连吃的欲望都没有。以当下的眼光,汪老写的食物实在不会引起太多共鸣,一是很多菜不认识,二是很多菜吃不到,三是即便吃到了大概也不会觉得好吃。如此一本脱离当下现实的书籍,为何在豆瓣上仍然有着较高的评分,如何还会得到不少人的推崇?我以为,食事,食事,其意在于事而不在于食。若以此角度来读此书,应该会有点收获。

食物里的乡愁

书中大量描写了汪老小时候家乡的味道,读起来总能感觉到浓烈的乡愁,即使文字是那么平淡,食物是那么普通。《故乡的食物》里记录了各种各样家乡的味道,炒米,焦屑、鸭蛋、咸菜茨菇汤、虎头鲨、昂嗤鱼等等。我记忆深刻的有那么两句话:“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我很想念家乡的雪。”当今社会,背井离乡外出打拼的人更多,可能每个人都有记忆中家乡那道让你忘不了的菜。

《故乡的野菜》里记录了很多常见的野菜,荠菜、枸杞头、蒌蒿、马齿苋、莼菜等等,以前野地里随便采的东西如今已成了极富营养价值的名贵野菜。即书中写到的“过去,我的家乡人吃野菜是为了度荒,现在吃野菜则是为了尝新了。喔,我的家乡的野菜!”现在的小朋友或许压根都不认识这些野菜是什么,当然我也不认识几个。不过我认识马齿苋和苣荬菜,虽然家乡话中不是这样叫的,我也记得它们的味道,跟书中说的吃法、味道一样。我更想念我奶奶,因为这些都是她做给我吃。

image

食物里的知识

读《食事》,更能直观感受到各地的美食,学到美食中的知识,即便没出门,也感觉自己吃遍了中国。《五味》、《四方食事》、《家常酒菜》、《食豆饮水斋闲笔》、《宋朝人的吃喝》、《昆明菜》、《萝卜》、《豆腐》、《手把肉》等等,既有各地名菜的介绍,又有家常小菜的做法,甚至还有食物的考证,用心读完,总能学到点知识。略显平淡琐碎的文字中都是那个时代的记忆,都能让你领略到当时的风土人情。

历史也并不只是那些大人物的英雄史,也应该有平常百姓的生活,而且会更有意思,只是我们平常很难读的到,《食事》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这个需求。汪老对食物的描写中或多或少会夹杂一些对当时生活的描写与感怀,细细品味一下,你会对那段历史有更多的认识与感受。

我记得文章里写到王西楼的《野菜谱》里描写人民疾苦的小诗,“江荠青青江水绿,江边挑菜女儿哭。爷娘新死兄趁熟,止存我与妹看屋。”汪老的书里又何尝不是对人间疾苦的描写。

image

食物里的情怀

《食事》当然不会仅限于食,也充满了情怀与哲学。“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 “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吗呢!”“黄油饼是甜的,混着的眼泪是咸的,就像人生,交织着各种复杂而美好的味道”虽然话语都很普通,却也充满哲理,从汪老笔下永远看得到乐观、阳光、热爱生活。

汪老说“我们小说里要表现的文化,首先是现在的,活着的;其次是昨天的,消逝不久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出,想得透。”也许《食事》这样的书籍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渐渐被人们遗忘,因为社会的发展会降低人们的认同感,但是趁着我们还能回忆起那些美好,就赶紧来读一读,品一品。

image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乡下生活总是安静的,比喧闹的城市生活令人向往;乡下生活总是舒适的,比精神紧绷的城市生活惬意多了;乡下生活总是快乐的...
    付强_阅读 5,224评论 5 16
  • 对于童年的很多事,我的记忆都已模糊。每当爸爸妈妈谈到,我总有一脸恍然大悟或努力回想而不得,想要附和心里却擂起小鼓。...
    拾记阅读 4,090评论 0 3
  • 夜不能寐,半睡中醒来,想起晚间下班路上偶然间脑海中闪过的一个念头:对一个地方的认识和感知以及回忆往往来自于舌尖上的...
    行走阡陌阅读 1,891评论 0 0
  • 老子说“民以食为天”;孔子说“食、色,性也”;老百姓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心就慌”。这都说明吃饭是一件大事,...
    清水一滴阅读 5,090评论 11 25
  • 本意是讲 react 事件机制的,但仔细想想..我连浏览器本身的事件机制也不是十分清晰 事件传播 事件传播的三个阶...
    anshi阅读 11,864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