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地生活,是精神活跃而不消极的一种状态。是以新鲜的视角观察世界的能力。是乐于施展智慧。清醒地生活,就是力图去了解与我们的兴趣、行为、价值观、意图和目标有关的一切。是不论是喜是忧也愿意直面事实。是愿意发现自己的错误并知错就改……是不论在身处世界还是在内心世界,都不断扩展认知与悟性的追求。-纳撒尼尔·布兰登
大家有没有发现,如今的时代中,每天面临最多的困难是什么?和别人沟通。
不知从几何起,我们陷入到这样一种漩涡,不管是朋友、家人、同事、恋人,在大家的互相交流中,都感觉到越来越力不从心。不管各方在说什么,大多数时候似乎都无法引起共鸣,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见解,即便有时候明明知道他人所说的全是对的,大家也不愿意接受或承认,人们总有一种偏执的快感来否定对方。
常常会让人感概,话不投机半句多。
久而久之也就有了另外一种应对机制:不争论,不求共识,不浪费时间说服别人,遇到无法沟通的人直接跳过,PASS and NEXT。和理解你的人一起前行,这就是今天这个多元多维时代的选择。
的确,这是一种不错的解决方案,也确实在很多场景中适合。但我们是否忽视了一点,家人能PASS and NEXT吗?挚友能PASS and NEXT吗?恋人能PASS and NEXT吗?如果我们不去探讨问题的本质,就永远也解决不了这个困惑。
我们需要了解一下社会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过去的70年中,我们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01
农业时代
18世纪末期,在大英帝国蓬勃发展的引领下,西方世界已经悄然迈进工业时代。然而,在遥远的东方,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依然处在农业社会阶段,属于贫穷国家,人均生产总值只有300元左右。那个年代,人们最大的需求和满足感就是有饭吃。1960年的饥荒,对靠天吃饭的新中国人来说,是史无前例的灾难。
如果每天都是考虑下一顿吃什么,吃不饱就会没力气干活,没力气干活就挣不到口粮,没口粮就养不活小孩,如此恶性循环。所以,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人,兄弟姐妹通常有六七个甚至更多。原因一,需要更多的劳力,尤其需要男孩,重男轻女的传统习俗在那个年代尤为突出;原因二,婴儿存活率比较低,多生几个,希望从概率上多存活几个。
在这种经济体中,受教育是奢侈的。大多数的知识都是家庭成员间的言传身教,爷爷的故事讲给爸爸,爸爸的故事讲给儿子,一代人又一代人,获取着一模一样的知识,非常有限。因为穷,没饭吃、没衣穿,所以省吃俭用、勤俭持家成了这一代人养成的习惯,他们称为品德。今天,我们称之为价值观。
农业社会中人与自然之间保持有一种顺应的关系,因而人们拥有一个优越的生态环境或生存空间。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的人情味浓厚,节奏舒缓的生活使人较少产生心理的紧张和精神的压抑。伦理型的规范对于抑制一般性的越轨行为有着不可替代的效力。
02
工业时代
1978年12月18日,邓小平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从此,中国迎来了另一番景象。
以中国华南为表率拉开了序幕。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优势,毗邻国际都市香港澳门,周边港口码头环绕,为进出口贸易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商业环境。深圳,曾经的一个小鱼乡,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被孕育,在短短二三十年间,摇身一变成为中国的一线大都市。
外商开始慢慢涌入中国市场。
第一,政府给出了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受让土地、租赁厂房、减税降费等方面。
第二,大型的制造工厂需要大规模的工人,而这里,解决了很多问题:
1. 工人的数量问题
可以满足每天两班倒。工厂的流水线,一旦启动是不可以停下来的,每停止一分钟所造成的损失都是巨大的。工厂一般都有自己的发电系统,就是解决临时停电的紧急预案.
2. 工人的“质量”问题
他们都很年轻,大部分都在20岁左右,身体素质好、学习能力强,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八九十年代甚至到千禧年初的中国,“南下”成了一种流行,年轻人能够进入华南一家大型工厂,是一份非常体面的工作。但在西方国家,流水线工人是比较底层的人群所从事的工作,年龄相对也比较大。年轻一代,基本上都还在接受教育中。
3. 工人的成本问题
非常低廉。在生产制造行业,控制人力成本是非常重要的核算指标。工厂规模越大,这一指标的决定性因素影响越大。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外商建厂的选址,从华南到华东,再到华北,最后退出中国,进入越南等东南亚落后国家。因为中国在慢慢发展与进步中,工人的工资也在不断上涨,让工厂不堪重负。
工厂的核心管理理念是什么?服从。
原料采购流程、加工生产流程、品质管控流程、包装装配流程、库存管理流程等等,所有的流程必须严格遵守。因为在工厂,小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事故,轻则产品报废,造成企业损失,重则危及工人生命。所以,工厂标榜的是,品质是管理出来的。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这是工厂的5S现场管理法。
在这种经济体中,这一代人从小被教育成,墨守成规、听从安排、不能犯错、整齐划一。
由于工业时代起源于西方的资本主义社会,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资本主义精神也随之飘进东方,与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掺杂的一起。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国富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追求个人利益是人民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
德国哲学家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指出,个人把努力增加自己的资本并以此为目的活动视为一种尽责尽职的行动,把赚钱本身当作一种目的、一种职业责任、一种美德和能力的表现。
时至今日,我们也常常听到一句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个时代,利他主义不被提倡。
03
信息化时代
千禧年后不久,似乎忽然间进入了互联网时代。而这一次,时代的变迁节奏比以往更快速更频繁。技术首次成了普通人关注的话题。
从工业革命到互联网二次革命,是社会从集约化向去中心化的碎片化过程,而科技正是链接碎片、重塑商业模式的有力手段。
随着电脑走入办公室,工作方式开始改变。电子邮件取代了传真,即时聊天工具MSN、QQ取代了座机电话。
尔后,这种趋势一路狂奔,有时我们来不及了解发生了什么,就已经发生了。
智能手机的问世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也促使我们进入到,移动互联网的时代。
此时的中国,就像沉睡了千年的雄狮正在慢慢苏醒。我们从生产制造大国,慢慢走向科技创新的康庄大道。
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增加了25倍以上。与此同时,中国也晋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比如,华为,作为百分百中国名族品牌(未上市、未接受一分钱外商投资),尤其是5G技术的问世,意味着中国即将成为世界规则的制定者。
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
根据智研咨询发布的《2018-2024年中国教育行业分析与投资决策咨询报告》
预计2017至2022年民办小学在校生数由815万人上升至1068万人,增长31.0%;民办初中在校人数由559万人上升至701万人,增长25.4%;民办普高在校生数由294万人上升至387万人,增长31.6%;民办基础教育阶段(不包括幼儿园)在校生数由1669万人上升至2157万人,增长29.2%。
中国留学生数量持续稳健增长,出国留学持续升温。2017年,全国各类出国留学人数达60.84万,2006-2017年留学生人数CAGR达14.7%,持续保持高速增长。
国际学校数量从2010年的384所增长到2017年的734所,年均增长50所。2017年国际学校在校生约为48.43万人,除以12个年级,平均每个年级仅有4万人,可以看出目前供给量远远低于潜在需求量。
在这一经济体中,人们追求自我价值的被肯定,个性、酷炫、创新、冒险,成为这个时代的代名词。同时,由于这一代人整体受教育程度高,有国际化视野,生活条件也比较优越,因此,人们通常比较理性客观,不会盲从,思想开明,也比较有同理心。
04
人工智能时代
下一个时代会被确切地称为什么?我们不知道,暂且叫人工智能时代吧。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会是怎样的?我们也不知道。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人们的价值观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05
总结
好了,我们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为什么沟通变得这么难?因为我们的价值观不一样。
有人会问,我们不是都生活在信息化时代吗?大家不应该都是信息化时代的价值观吗?
不是的。一个人的价值观,跟他从小的生活环境、教育方式、工作经历息息相关。有些人,已经在他们的价值观下活了一辈子,等他们老了你却说他们错了,就相当于说他们这辈子白活了。有些人,在不同经济体的交替中,感到不适,但他们没有拒绝这种变化,适当的做出了调整。还有些人,他们紧跟时代潮流,时代在哪里他们就在哪里,他们就像时代的弄潮儿。最后有些人,他们不但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还嗅到了下一个时代的味道,早已经又把自己更新升级了一番。
我们虽然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却有着四种不同经济体的价值观。我们的一生似乎活出了西方人的三生。然而这一切,只有在飞速发展的中国才能体会到,我们应该庆幸这样机遇。
价值观没有对错,它是每个经济体下的产物。我们可以不接受他人的价值观,但我们应该学会理解并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在这个多元的时代中和平共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