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
首版出版于1927年。这部小说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意识流写作的典范,对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小说中的地位方面,《到灯塔去》以其独特的叙事技巧、深刻的主题探讨以及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而著称。小说通过三个部分——“窗口”、“时光流逝”和“灯塔”——展现了拉姆齐一家人及客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经历故事,揭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及其相互关系。
小说通过“到灯塔去”这一事件表达了人们追求理解、追求幸福、追求生存意义的内心渴求。灯塔塔尖的闪光象征拉姆齐夫人的灵魂之光,小说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自我的本质,指出自我有可能逃脱流逝不息的时间的魔掌并不顾死亡的威胁而长存不朽。
小说中人物的意识像水流一样流淌,流到下一个人物的内心深处时便停顿下来,表达完他的意识之后,又随其的意识流到另一个人身上,这样形成了多视角的写法,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
作者通过人物的视角不断转换,让读者能够深入到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和理解故事中的事件、人物关系以及情感变化。
小说开头是女主的六岁儿子詹姆斯·拉姆齐的视角,母亲答应他第二天如果天气好就到灯塔去,盼望已久的小男孩心中充满了不同寻常的喜悦。可总是让人扫兴的父亲说:“明天天气不会好。”
“如果当时手头有一把斧子,或者火钳,或者任何一件武器能把父亲的胸膛捅开一个窟窿,让他当场毙命,詹姆斯准会毫不迟疑地动手。拉姆齐先生只要一露面,就会在他孩子们的心中激起如此强烈的情绪。”(好像许多父亲都是这样让人扫兴。)之后的段落便是描述拉姆齐心中的父亲形象。
“可是也许是个晴天 ——我希望明天是个晴天。”母亲为了转变气氛,马上说了这么一句话。这时,作者将意识流动到女主人的心里:她手里正在织着一条长袜,这是要送给看灯塔守护人的小儿子,还要给他送一些家里用不到的旧物;灯塔守护人一家长期生活在那个小小的空间,如果再遇到风暴,会是什么滋味?……
这段拉姆齐夫人心理的描写,同时也让读者看出来,她是一个博爱、善良的女人。
这几天坐在书桌前腿很不舒服,只能靠着沙发将腿垫高,手机写小说不习惯,又无法用电脑写,所以只能先看书,随便写点字。
前几天开始看《到灯塔去》,想精读一下,边看边写笔记。但一部手机几个网页来回翻转很不方便,写的很费劲。
没有办法,只能凑合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