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情不必较真。有些事情不是 非对即错的,不是非黑即白的,是需要包容着理解的。在学校这方面的情感教育几乎没有,在学校接受最多的就是非黑即白的是非观。而且这种观点的获得都是直接地文字地记忆,不是自己发现,自己迭代感知到的。
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是否存在绝对的真理,但是某个人在 某一阶段认为是绝对真理的 东西,在另一阶段一定会发生变化。比如说,小的时候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和现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肯定是不一样的。这没有对与错,只是受阅历水平、说个人经验的限制,在当下认为最好的东西,不见得永远是最好的,在当下认为对的见解不见得永远是正确的。没有绝对的真理,又或者绝对真理在那里,只是我们无法直接获得,每一次的改变、前进只是距离这个金字塔顶的绝对真理更近了一步而已。
相互交流是交换观点和见解、感受的好方法,只不过我不属于那种不太会问问题,不太健谈的人,或者身边就没有和自己思想距离相近的人,以至于很少有深谈经历。所以我只能通过读书与写作 。
好多事情并非你看到的表面现象那样,在表象的背后有更为本质的事实。
比如,在我四、五年级那会儿其实挺喜欢看电视的,可是那个时候的自己是说明白为什么自己能被电视深深吸引的?那些好的影视作品是欣赏不了的?不如说,当时,阿甘正传我是看不进去的,看不懂这些影视作品想要想要 传递出的那些正能量。后来才能慢慢看懂,才能有耐心看完。现在看电影更注重的是主人公的每一个选择,更注重的编剧的思路等等。所以好不客气的说好多国产电影是不值得看的,因为太没有内涵了。
再比如,两个学生打架,或者是两个人闹矛盾,其实原因比你看的原因要复杂。好多时候 某个学生就是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把对方打的头破血流。很多时候老师或者家长就没有深层次的去追究其中的原因。其中的原因是这个孩子太冲动了,那么太冲动了怎么治,以后如何避免这样的事情在发生。又或者可能是孩子的成长环境有问题,在家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是否应该给孩子换一个好一点的学习环境。
我们对某件事物的认识是要经历几次迭代的。
我对知识的认识就是经历了这么几个过程吧。
最初,对知识的定义就是课本里的东西,就是学校了学的东西,就是考试要考的东西。其实,上学的时候就一直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可能就是因为我 当时因为这个认识特别努力学习的原因吧。所以那个时候因为努力成绩还算挺好的。
这种状态持续到高中阶段,因为当时学习感觉很吃力,那个时候班级里边不学习的学生挺多的,谈恋爱的也有,这无形之中会影响自己的判断,虽说那个时候,还是会一遍一遍地告诉自己最起码学到高考结束,但是不自觉地在行动上就大打折扣了。在那个时候看来知识就是升学的工具,也许是将来能上一个好大学的阶梯,所以,回过头来看的话,觉得那个时段其实痛苦的,每天逼迫着自己朝着一个不知道是什么可能的方向前进,所以可想而知,其实效果是不好的。你会发现好多人他是排斥高考复读的,因为受不了那种压力,受不了那份罪。
再到后来升入大学,那真的是在混日子,正值成长的年纪,但是每天就是过的无所事事,即即便是是读书,那个时候也是不会读的,也是读不进去的,猛然进入这种无人监管的环境,转动的机器似乎停下来了。那个时候很流行一句话,知识不重要,重要是能力。所以,那个时候就疯狂的加入各种社团,参加各种竞赛,像我这种没有才艺的人,当然无果,就这样忙忙碌碌,对上课的时候看课外书,考试的时候,突击背一背老师画的题,现在想来真是后悔,那个时候其实就是读书的最好的时候,想读什么都可以,资源那么丰富,可是就是被太多无关紧要的事情浪费了太多的注意力。那个时候,怎么就没有早 一点遇见生命中的贵人呢,否则,我和今天境况就会有很大的不同。最起码对好多事情会做出很多不一样的选择。其实我挺羡慕那些刚刚走进大学校园的学生的,现在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丰富了,他们会有更多的机会。
我也是知道自己毕业,自从订阅李笑来老师的专栏,我才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把自己之前的好多怀疑,好多犹豫剔除不少。知识,是一个人头脑中最宝贵的财富 ,要不断的学会去运用这些知识,让这些 知识在自己的大脑中建成网络,不能是一盘散沙,运用得时候还得翻箱倒柜,我们的大脑是懒惰的,它在处理信息的时候是没有功夫找来找去的,它需要的是现成的,存在那里备用的知识,而且越用越想用,因为后面的反馈机制表明就是比不用效率高。但是,若是一直不用也没有什么伤害,时间久了,就被遗忘了,表面上看没什么,其实在自己不知道的情况下,已经落后了。用进废退就是这个道理。
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要经过一个迷茫的时期,一个没有一点进步的时段,只不过,有的人通过各种方法(或是贵人的帮助,或是意外的好运、或是自己的反醒)会很快意识到,并很快走过这段时间,他们是幸运的,所以,他们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成材了。而我呢,觉醒的比较晚,起点有很低,所以,即便是觉醒这个过程都要 比别人慢很多,我不怕,因为既然已经想来,以后,即便是很慢,也会有做成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