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商业产品经理久了,常常会被思考一个产品经理都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你能帮助用户解决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毫无疑问是产品经理存在的根本。
趁着我可以偷懒两天的空隙,我想讲讲。虽然我主要负责商业产品,更加侧重于为用户花费的每一分钱负责,提高其投资回报率(ROI),所以相对于这样的问题很好回答,例如最近几次立项的项目价值为:1、接入OCPC功能,能够提升xxxx、2、接入xxx优质流量,能够xxxx 3、通过发作弊过滤机制的更新,能够xxxx。
今天我想站在更大的范围上来考虑这个问题:先讲一个真实经历的故事
故事背景:有个朋友是个很好的景观设计师(作为合格的产品应该给出定义什么算是很好,最好拿数据说明,就让我任性一次不给出定义)兼职在朋友的绘画培训公司帮忙,培训公司拉新的工作方式非常老套,市面也十分流行这样的做法:通过免费的方式让用户体验一次课程,然后尽量让体验结束后的用户办卡,成为其学员。
在我的印象里几乎所有的都是这么解决的:就是尽量多指导体验的学员,费心费力,苦口婆心,动手动脚(开玩笑啦是亲自动手大量修改),这样出来的画,新学员常常都会觉得很惊艳,分享到朋友圈,四面告知,老师在旁边也再想这个学生一定可以办卡来学习,但是真正回头来办卡的却十分的少,直到有次让我过去喝茶,看到我这个朋友的做法,他尽量少帮主用户,只是在一旁鼓励:你可以的,你怎么会画不下去啊,你画的很好,除非是用户卡在那里太久了,他才会动手帮主用户解决卡住的小问题。大多数时间他都不动手,都在鼓励用户,穷尽语言,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用户画下去。这样出来的画当然是比不上其他老师动手帮忙的画,但是他的回头客很多,拿个数据来说吧,其他老师的用户留存率为10%(来了10个最终留下1个),我的朋友一般为25%,不算上其他办卡之后带来的用户(互联网的口碑效应)。
回家后我就陷入了沉思: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想从用户的心理角度,来解释
第一种方式能够产生一个良好的结果:产生一副好看的(对有些用户来说是惊艳)画画,但是期间由于老师的过多干预甚至不惜自己动手,对于用户来说,这个画其实不是我完成的,跟我其实关系不大;没有从心理层面让用户产生满足感,这样的体验一次就够了,所以让我办卡,不好意思啦,下次再说啦。
第二种方式:整个画一直是用户自己操刀,虽然最终的画并不那么惊艳,但是用户体会到画画的真正乐趣(专心做一件事,带来的心理满足感,马斯洛理论高层次的需求)--同时用户也会有心理暗示:之前都觉得自己做不好,这次我认真做了,短短的几小时,真的画的还可以,其实我并不比别人差嘛(内心独白,其实我是瞎扯,看看就好)最终给用户带来的心理暗示是:这挺好的,至少我觉得我有进步,要是来好好学习,我一定会更棒,办卡试试看呗。
不知道对其他行业的人是否有启示作用,对我本身来说:在有的时候,有些场景下,产品的目的,并不是要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而是更加底层的去培养用户的心理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产品的最大目的。也就是产品大牛所说的情感化设计的产品,解决问题并不是第一要务,而是要激发培养用户的心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