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拉利又来了,这次他要在《人类简史》解码人类发展史的基础上,解码未来。
他的这本新作《未来简史》,一开始便开宗明义地指出了——困扰人类的三大旧议题:饥饿、战争、瘟疫已经被人类找到了可攻克的方法。人类的三大新议题发生了转换,变成了:获得永生,获取幸福和快乐,以及,获得“神性”。
全书分为三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智人征服世界,这算是回顾篇;第二部分:智人为世界赋予意义, 这算是现世篇; 而最后一部分: 智人失去控制权,则可以算作展望篇了。
赫拉利为人类展望了一个怎样的未来?Ummm。。。彼岸君来回顾书中的几个很颠覆性的观点,然后——大家自己做判断吧。
1. 一直以高等动物自居的人类,正在面临挑战
人类已经站在成为低等动物的门槛上了。
在第二章《人类世》中,赫拉利讨论的议题是:人和动物有什么关系?又应该是何种关系?
从“泛灵论”觉得动物都有“灵魂”的原始人,到现代社会工业化的鸡舍,牛栏和猪圈,我们其实已经“自私”了很长的时间。我们研究果树的病虫害,和动物流行的病原体和医治它们的抗生素,其实也是为了我们自己——能更好地“用”它们。
究竟为什么人类觉得有奴役其他物种的资格?我们凭什么以“高等动物”自居呢?
因为我们是“智人”,所以智商的碾压是一切吗?
既然我们搞的是智商崇拜,那么如果有一天,计算机程序拥有了超过人类的智慧和能力,我们是不是要转而崇拜它了呢?
赫拉利说:
忽然之间,我们对于所谓低等生物的命运有了前所未有的兴趣,或许也是因为自己快要变成低等生物了?
有反驳者说,错了,我们崇拜的根本就不是智商,而是情感和爱。而这些只有人类才有。
猪没有情感吗?你的宠物没有爱吗?不做过多的逻辑争论,我们就谈一谈,人类的心灵。
2. 人类面向心灵的探寻,意义真的如自己所想吗?
赫拉利在书中,重述了人文主义的观点:人类必须从自己的内在体验找出意义,而且不仅是自己的意义,更是整个宇宙的意义。这是人文主义的主要训诫:为无意义的世界创造意义。
在他看来,如果人真的有特殊之处的话,拥有主观体验应该算一处。而所谓主观体验,包括了感受和欲望。
人文主义的假设就是基于感受的,它假设每个人都有一个真正的内在自我,而联结这个真正的自我,能够得到我们所追寻的疑问的最终解答。所以,人文主义指引下的方法,理论与应用,都是在告诉我们要追寻心之所向,Follow Your Heart。
要获得科学问题的解答,我们有科学方法,但是要判断价值,人文主义给出的方法是:知识=体验×敏感性。从自身的体验出发,包括自己的知觉,情绪和想法,再在最大程度上扩大自己的敏感性——不仅要感知自己,还要允许这些体验影响自己。这样,我们就可以和真正的,唯一的,一致的那个自我越来越接近。
听着很耳熟吗?我就是我,是不一样的烟火,彼岸君自己也写过的(我就是我,是不一样的烟火)。
赫拉利在书里却站出来说,醒醒吧,唯一的“自我”恰恰可能是自己编织的故事。
3. 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赫拉利的观点,和上面马克思韦伯说的是一个意思——唯一的真实的自我,是我们自我认同的需要,是叙事自我编织意义之网的必要。正如在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里面提到的那样,人都有相对真实的“体验自我”和喜欢编故事的“叙事自我”。我们不断筛选着自己庞大数量的各种体验,把留下的珍珠郑重地穿起来,然后挂在自己的脖子上,宣称这是我所经历过的故事。
这串珍珠,可能是刻骨铭心的记忆,美化过的经历,或者也可能根本就是白日梦的一部分。
赫拉利感叹到:正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己该爱谁、该讨厌谁、该怎么对待自己,甚至可能让我们牺牲自己的生命。每个人的故事都有自己的类别,但到头来,一切都是故事。
如果我们了解自己存在的意义,是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好,那么我们可能寻找错了方向。心理学的研究证明,那些真正疗愈了自己的不是那些“找到”自己内心呼唤的人,恰恰是那些学会了选择性“关掉”自己内心一些声音的人。
如果我们了解自己存在的意义,是为了让我们在面临人生选择时,做更好的决策,那么它的实际指导意义其实也并不强。在处理包括关于婚姻,事业和衣食住行的绝大多数各项人生选择的时候,我们应该依赖的恰恰不是情感体验,而是理性分析和思维。
如果我们了解自己存在的意义,是为了和亲密的人分享自我,寻求认同和理解,或许还有一个新的方向。算法已经越来越“了解”你了。它通过你想和人分享的(比如facebook和朋友圈)信息了解你的基本信息,你的爱好,你的人际圈,你的日常生活,它甚至已经越来越可以”聪明”地觉察到你心里隐秘的那部分了——感觉,情感和欲望。所有你不曾告诉算法,也不曾告诉任何人,甚至连自己也没有觉察的部分,它都快要知晓了。
4. 在网上晒隐私是暴露狂?将来它是必要的生存手段。
赫拉利在本书论述的三个核心问题:
1.科学正逐渐聚合在一个无所不包的教条之中,也就是认为所有生物都是算法,而生命则是进行数据处理。
2.智能正与意识脱钩。
3.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可能很快就会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
经过AlphaGo和人类的围棋一役,大家已经越来越接受了算法的智能已经超过人类并且距离我们越来越远这个事实了。然而大家觉得心存侥幸的是,这是没有“脑子”的智能,因为我们人类有“意识”。
可是,人类以后的道路,智能和意识成了两股道上的马车,能够一直协同和互相捆绑着前进吗?
赫拉利显然没有这么乐观。他断言,生命本身也是算法的集合,而生命的进程和决策也是在做着各式各样的数据处理。一旦生物学家判断生物也是算法,就等于拆除了有机和无机之间的那堵墙,这不仅代表了计算机跨越到了生物领域,也代表着以身份自傲的人的权威,也要让渡给算法网络的世界了。
而目前不能模拟的那部分意识,或许只是因为算法还需要时间去找到解码的钥匙。
既然我们的决策终究要归于算法,那么越早提供自己的“数据”,对接入这个数据流,然后依赖算法给出的最佳路径做出决策,或许反而是件更明智的事情。
这就是赫拉利在最后一章“信数据得永生”的内容。他说:
数据主义认为,经验不分享就没有价值,而且我们并不需要(甚至不可能)从自己心里找到意义。我们该做的,就是要记录自己的体验,再连接到整个大数据流中,接着算法就会找出这些体验的意义,并告诉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做。
在书的结尾处,他写道:
”这个世界的变化速度比以往更快,而我们又已被海量的数据、想法、承诺和威胁淹没......在古代,力量来自有权获得资料。而到今天,力量却来自于该忽略什么。所以,面对这个混沌世界的一切,我们究竟该注意什么?“
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可是我们是否应该理直气壮地告诉我们的孩子,我们这份不明白呢?还是,至少可以让他们和我们现在正在学习的一样,审视一下我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无论你信与不信,赫拉利编织的这份将来,至少我们明白,正在站在的这个历史的节点,它并不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