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位同事发我一条微信:内容是想让我帮忙给姑娘物色一位男朋友,而且把姑娘的出生年份、身高、学历、如今在哪里工作,以及家庭的详细情况(父母工作、单位)等介绍得一清二楚,就差发一张高清照了(开个玩笑)。最重要的是他们期望男孩的各方面条件也很具体,同样包括岁数、学历、身高、人品、爱好及户籍所在地等。
为什么发给我,可能是因为我兼职销售20年,她会认为我认识的人多点吧,我们俩一座楼里办公,记得前几个月碰到时她曾经说过一句,后来也再未提起,我也就只当是顺嘴的一句话,没当回事,这会儿如此郑重又说起,我估计可能是不间断地遍寻无果吧,也正常,人家孩子是独生女,家庭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广撒网、重捕捞、反复筛选、最后定音路数和大多数父母相似。
只是我就在想,现在的年轻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思维、标准,更重要的是父母长辈的眼光能否入年轻人的法眼还真不好说,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如果家庭一直和谐、父母有见识还开明,和孩子在一起时像朋友一样地平等交流沟通,那样的话他们拿出的甄选标准应该距离不大,如果是父母一厢情愿,觉得孩子大了,一味着急才到处托人给牵线搭桥,这种情况下恐怕选择和审美标准就差距大了,那岂不是费力不讨好吗?
有时刷视频经常刷到如今许多大龄剩女(男)的父母经常光顾城市相亲角,把子女的个人基本条件打印张展,期望通过这种方式帮子女找到心仪对象,也好了却家长的一份心愿。
想想年轻人婚恋、生育这些年走过的路程,感觉也像是就业似的难度越来越大,尤其是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从2022年开始进入负增长后,婚恋生娃这样的小家庭事情被提到社会、家庭的议事日程,有人说是这叫“皇帝不急急太监”,话虽不好听,但不一定没道理。
其实这种状况也不是一时形成的,它和很多因素有关,而且即使有些年轻人愿意通过多种渠道相亲,那也和原先的相亲大相径庭,记得上辈人找对象好像没有那么些框架条件,只要两个人相中对方的某个条件,其他附加就没那么重要了,甚至还有不少一见钟情的婚姻能成就呢。
现在就不一样了,重要的是硬件要求,包括以上陈述的,好像就差把这些条件打包上秤,盘它个斤两再说。甚至有的家长磨破嘴皮,当事人要么不见要么应付,不是也闹出很多笑话吗?
是人们更现实了,还是如今生活压力大,什么爱情保鲜,浪漫青春统统打折了呢?
看过太多的影视和文章报道,如今爱情的保鲜期越来越短,随着新新人类一代人的开脑洞,婚姻家庭的花式存在模式也已经被社会认可和被大众包容,家长们费尽心思促成的“良缘”能持续多久还真得打个问号。
其实我也没有想明白,除了摆在面上的透明条件,像人们常说的精神契合、情绪价值还包不包括在相亲条件之内。如果加入深层元素,那样的话,在形式契合度山上是不是还得要打折,说不定成功率更会被拉低。
有时候看见表面契合了,而且谈的时候如糖似蜜,真正进入婚姻也有不少熬不过七年之痒,甚至连三年都奈何不下来,这种婚姻中的短期行为除了对双方当事者的伤害,还会殃及到家庭里的其他成员,所以说在谈恋爱和步入婚姻殿堂时需要慎之又慎绝不能拿来终身大事当儿戏。
像有的理论说婚姻是两个家庭的融合包容看来也不无道理。